節約是我們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時間:2012-04-05 08:57   來源:台灣網

  在公家單位上班的人們,不知道從何時起,習慣於下班後不關電腦,甚至24小時開機,習慣了辦公室空調大開四季如春,習慣了公共場所的長流水,習慣了這一切方便舒適背後的大手大腳、隨心所欲。“儉以養德”的古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被棄之腦後,由習慣成自然的“全民浪費”還在不經意間擴展:許多電腦閉置時也常開著;電視機、VCD、空調等家用電器關機後仍處於待機狀態,多數家庭從不把白天不用的家用電器插頭拔掉。

  有一次坐在辦公室吃餅乾,一不小心一塊餅乾從手中滑落,正當彎腰從乾淨的地板上撿起時,一同事推門而入,他笑著説:“我要是沒看見,你是不是擦擦又吃了?”我笑著把拾起的餅乾扔進了垃圾箱。晚上女兒給我背誦唐詩宋詞,當背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我的心忽然糾結了一下。現在想起那塊餅乾的事我不禁感到汗顏。節約的意識在我們很年幼的時候就根植心中,但是,現在我們的家庭條件好了,富足了,卻不懂得珍惜,也忘記了節約。

  節約與浪費是相對的,今天我們重提節約,是因為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浪費正在撼動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資源短缺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資源浪費確是一種切膚之痛。

  眾所週知,以色列大部分領土為乾旱或半乾旱地區,但他卻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出口國。採用電腦控制的滴灌技術是其節水技術中的傑作,回收水用於農業的比率世界最高。我們也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之一,但我們珍惜水了嗎?僅北京市一年的洗車耗水量,就相當於6個北海的蓄水量。地處長江源頭第一縣的曲麻萊縣,這裡的居民生活在“住在源頭買水喝”的窘境當中。

  許多發達國家資源豐富、生活非常富裕,但是從企業到每一個公民都具有很強的節約意識。在這些國家,節約已經稱為一種很普遍的價值觀念。美國和澳大利亞學生的課本是重復利用的,一本教科書要至少用8個學生,平均使用壽命5年,而我國課本的使用壽命卻只有半年!我們的近鄰韓國人已經節約到牙齒了,因為珍惜資源,他們研製出以馬鈴薯澱粉或江米麵為原料的食品牙籤。像餐館用的一次性臺布、旅館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韓國早已沒了蹤影。一次性筷子本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但他們卻嚴禁砍伐自己國土上的樹木來做一次性筷子,他們使用的這種木筷都是從中國進口的,用過之後,又將筷子加工生産成紙漿出口中國換取外匯。這些看起來錙銖必較甚至有些精細瑣碎的行為背後,是一個越來越得到認同的共識:再富裕也沒有權利浪費資源。

  捫心自問,我自己做得很不夠。家中的紙殼、塑膠瓶等覺得太少不值得賣,太多又佔地方,很多時候都棄之不要,許多廢舊電池不知該如何處理。不能做到一水多用,一物多用,舊物巧利用,不能積極倡導和監督周圍的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想“善小”就是節約的一小事,“惡小”就是浪費的點點滴滴。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需要在平時的小事和各種勤儉節約實踐中養成。

  積羽沉舟,在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果每個人都不注意節約資源,那麼我們的資源儲備將無法承載中華民族的發展之舟;滴水成河,如果13億人口的中國真正做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它所匯集的力量將不僅是我們國家走向未來的支撐,也是我們民族對於地球和人類的饋贈。

  “不要把浪費當成瀟灑,你揮霍的是一種修養;不要把節約看成尷尬,你培養的是一種美德。”當我們抱怨空氣污染、沙塵暴頻繁、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的同時,何不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如果我們不重視節約,那麼,地球上的最後一片葉子就將是我們的食物,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就是我們的眼淚—珍惜資源,崇尚節約是你我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台灣網網友:王濤)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