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一家公司每月額外給員工父母發放200至500元的“孝工資”,截至目前已發放近5000萬元。所謂“孝工資”,是公司代替員工盡孝道的一種企業行為,該項資金由公司獨立承擔,與員工工資完全分開。此制度從2007年在高管層實行,2010年對7000名員工推出。(據3月28日《齊魯晚報》)
如果發放“孝工資”的企業是民營企業,發放出去的“孝工資”不涉嫌偷稅漏稅,發放出去的“孝工資”不是本該發給員工的部分薪資,應當説,發放“孝工資” 彰顯企業領導者的人文關懷與智慧。
讓職工工資的增幅跑贏物價上漲,是時代的強音,是奔小康的必要條件,無論從哪方面説,都理所當然。遺憾的是,現在的企業“狼性”十足,人性味不足,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不願給職工漲工資,經濟效益不好的企業更不願意給職工漲工資。因此,國內企業普通員工的工資較低。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企業發放“孝工資”,彌足珍貴,它可以激勵職工,提振企業人氣,增強職工的歸屬感,增強企業凝聚力,留住人尤其是人才,避免企業“用工荒”,有助於把企業做強做大。發放“孝工資”,也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創新。如果我們民營企業都向這個方向努力,何愁勞資關係不融洽?從大的方面説,發放“孝工資”不僅僅是給職工父母發放一點錢,補貼家用,也是宣傳“孝”文化,提示職工盡孝道,這對於迎接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與構建和諧社會,無疑是必要的。發放“孝工資”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意味著在文明傳承中企業大有可謂,值得稱道。
當然,國內的企業性質各有不同,是不是都要發放“孝工資”應根據企業性質而定。拿國有企業來講,不分青紅皂白髮放“孝工資”,就可能涉嫌搞變相福利、偷稅漏稅等問題,因為國有企業是人民的,不是私人的,企業的每一分錢該不該花、怎麼花都要問問人民答應不答應。國有企業若要發放“孝工資”,是要把更多的利潤上交給國家,而不是把利潤盡可能地留在本企業,向本企業職工發,那就本末倒置了。(台灣網網友:于文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