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家庭”不是評出來的

時間:2012-02-07 16:18   來源:台灣網 

  在北京,沿用半個多世紀的“五好家庭”稱謂,已經悄然更名為“和諧家庭”。由此衍生而出的家庭和諧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引發了社會關注,特別是“家有藏書量300冊以上”“經常有旅遊、聚餐、購物”等標準,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所在。(2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諧幸福,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下,將“五好家庭”更名為“和諧家庭”,著實體現了與時俱進。不過,“和諧家庭”的盛名之下,這項評選本身卻顯得不那麼“和諧”。

  網路上,網友對這套和諧家庭指標體系頗具微詞。有的提出常旅遊購物常上網等標準,剝奪了窮人家庭的評選資格;有的批評家庭每人平均每月用水量不超過8噸,是在變相鼓勵浪費;還有的質疑新標準有沒有徵求市民意見,是不是所謂的專家學者在辦公室裏“拍腦袋”想出來的。

  對此,北京市婦聯表示,和諧家庭評價指標並非一成不變,將通過開展和諧家庭標準網上大討論,進一步修訂完善。不過,修訂完善後的標準,能否更有公信力,被更多的人認同呢?前景並不容樂觀。和諧家庭的指標體系或許沒有向社會徵求意見,但即使徵求了,結果又能怎樣?恐怕還是大家吵來吵去,你説東我説西,莫衷一是。

  列夫托爾斯泰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只是,這種幸福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古代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放到今天應該算得上是和諧家庭,但當我們卻無法找到一個可操作的標準去描述這種氛圍。“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人也有一千個“和諧家庭”。比如,有人覺得“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諧的基石,但在某些單親家庭,照樣可以演繹出人間大愛的溫情故事。

  從某種意義上講,和諧家庭評選遭遇口水板磚是一定的,且註定無解。這種評選本身就存在悖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作為外人,我們僅僅憑藉上網、旅遊、購物等外在指標,能判斷一個家庭的內在環境是不是和諧?這未免太過絕對和草率。同時,常上網購物等標準本身就不具備可操作性,難道説,一天上網5小時的家庭就一定比上網2小時的家庭和諧?再者,北京全市約有524.9萬戶家庭,“和諧家庭”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200個家庭,連總數的一個零頭都不到。莫非,除了這200個家庭,其餘99.99的家庭都是“不和諧家庭”?

  五好家庭評選在計劃經濟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引領社會風氣的價值導向。不過,時代不同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今天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家庭構成更加多樣化,很難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有關部門與其費力不討好地堅持搞“和諧家庭”評選,倒不如所要做的就是營造好外部環境,以實際行動倡導終身學習、志願服務、待人和睦等理念,使其春風化雨,滋養家庭和諧。而真正“和諧家庭”絕不是評出來的。(台灣網網友:王琦)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