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徽州地名為何這麼難?

時間:2015-06-12 09:41   來源:新京報

  6月5日,潘採夫在《新京報》和“六根”公眾號上發表評論《亂改地名就是沒文化》,把我耿耿於懷十幾年的“恢復徽州地名”的情結,一下子又勾了出來,按也按不回去。

  潘採夫在文中寫道:“改襄陽、荊州尚屬撥亂反正,改香格里拉和張家界未見得佳,把徽州改成黃山,可真是沒文化到了極致,舍朱熹、胡適故里,而取一座山名,遮蔽了名聞天下的徽商文化。”巧得很,他提到的荊州、襄陽、徽州三個地名,多少都與我相關。

  1994年,我的家鄉湖北,將荊州與沙市合併為地級市,改名為“荊沙市”。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字,讓人啼笑皆非。當時,我在《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開設“靜聽回聲”專欄,便在1995年發表《可惜從此失荊州》一文,為捨棄著名歷史地名荊州(包括江陵)不用,卻用“荊沙”一名而打抱不平。文中我呼籲恢復荊州地名。這篇文章發表後,多方轉載,引起從上到下不少人的共鳴。不到兩年,1996年12月,湖北省政府頒布通知,撤銷“荊沙”名稱,恢復“荊州”地名。我為家鄉人的氣度而高興。

  或許受到恢復“荊州”地名的影響,我想到了另一個地名的消失與恢復,這就是“徽州”。在某種程度上,我甚至覺得,近幾十年來,中國地名消失最讓人遺憾的,莫過於鼎鼎大名的“徽州”被改為“黃山市”。於是,1998年4月17日,《人民日報》“大地週刊”發表我以記者名義所寫的《可惜從此無徽州》。稍有歷史知識、文化知識的人,幾乎都會知道徽州。一個“徽”字,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含量。徽州改名黃山市,源自開發黃山旅遊的良好願望。但是,用一個自然景觀,將悠久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徽州”地名一口吃掉,可謂當時決策者的草率之舉。

  《可惜從此無徽州》一文發表後,引發各方反應,我們先後收到幾十封讀者來信,大部分贊同恢復徽州地名,還有的讀者特地寄來1983年的黃山市與1987年黃山市的區劃示意對比圖。當時,陶行知夫人吳樹琴尚健在(2003年去世,享年88歲),她與陶行知同是徽州人。她從南京致信于我,非常贊同我的意見。我們將信壓縮後,以《陶行知夫人致信本報 恢復徽州地名是明智之舉》為題,發表于6月5日的“大地週刊”。

  就在準備繼續深入討論之時,黃山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致函報社,這樣談到“大地週刊”先後發表我的文章及吳樹琴的來信:“在不到兩個月內,貴報接連刊發文章,而且觀點鮮明地批評國務院設置黃山市及黃山市區區劃變更問題,在社會上造成較大負面影響……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貴報刊發這兩篇文章是不夠慎重的,其觀點也是有違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黃山發展的批復和要求的。”真不得了,一個恢復地名的討論,被上綱上線到如此之高,真是有意思得很。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份來函中,居然還有這樣一句話:“另外,據我們所知,陶行知夫人吳樹琴已經改嫁,再以這種類似名人效應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為陶行知並沒有這樣的觀點。”看來,主政黃山市的領導們和起草公函者,根本不知道陶行知先生早在1946年已經病逝。何況,即便吳樹琴女士後來改嫁,也不能改變她曾是陶行知夫人的身份這一歷史事實。

  後來,由我起草並經部門領導修改,以“大地週刊”名義回復黃山市新聞辦公室。之後,報紙關於恢復徽州地名的談論,戛然而止。但由此引發的民間呼聲,卻越來越強烈,連續多年,北京“兩會”期間不斷有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希望恢復徽州地名。

  我依舊不甘心。1999年3月,我在《南方週末》副刊發表一篇短文,題為《徽州,徽州,欲説還休》,文中後面寫道:“發表拙文的報紙,接連收到當地有關部門來信,説是發表我的文章,引起當地一片混亂,影響了工作與生産的正常進行,等等。言下之意,似乎我不僅僅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甚至還是存心不良的破壞分子。

  怎麼得了!拋棄老祖宗,貽笑大方,倒是相安無事,皆大歡喜;輿論監督,發發議論,卻影響安定,干擾大局,後果嚴重。好一個撒手锏,揮舞得如此得心應手,真讓人大開眼界。

  是呀,誰讓寫文章的人考慮問題過於簡單,過於執著。你何曾想到,一個地名的更換或者恢復,常常伴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領導班子的重組、經濟重點和投資重點的確定……而這一切,又該和多少人的切身利益相關?”

  恢復徽州地名,久久未能實現,心裏糾結始終難去。

  2001年,回湖北參加襄樊市“諸葛亮節”歸來,我在“大地週刊”發表《襄樊何不叫襄陽?》,再次呼籲家鄉能夠恢復“襄陽”這一歷史地名。袁鷹、馮驥才、葛劍雄等人,紛紛發表文章,贊同恢復襄陽,一時間,關於歷史地名的討論頗為熱鬧。九年之後,這一呼籲,在各方的呼應和配合下,終於變為現實。2010年,湖北省正式決定,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千年曆史地名,有了最好的回歸!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傳統,敬畏歷史文化。曾有人認為,現在恢復歷史地名,會不會是新的一次折騰,要付出一定經濟代價。當然,我並不是主張所有地名都必須恢復舊名稱,但對於“徽州”這樣極其重要的歷史地名,卻值得付出一定代價予以恢復。其實,這些年,我們做的許多事情,不都是在彌補過去的輕率、無知和破壞嗎?某種意義上説,就是在用新的努力和改變,為歷史錯誤還債。如果我們這一代不“還債”,後人會以什麼樣的眼光審視我們?

  真希望徽州地名的恢復,不要再拖下去。(李輝 傳記作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