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批三國》絕響,“文哏相聲”堪憂

時間:2015-05-04 08:34   來源:新京報

  編者按:今年于相聲行可謂流年不利、頻失大將。常寶霆、笑林仙去不久,昨日又傳來了蘇文茂先生逝世的噩耗。儘管蘇先生已望米壽,仍不免讓人扼腕嘆息,擔心“文哏相聲”從此絕響。

  蘇文茂先生師出業內名門,1943年拜常派相聲名家“小蘑菇”常寶堃先生為師,又在堪稱“相聲聖地”的北京啟明茶社觀摩和演出多年,紮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常寶堃先生在抗美援朝慰問演出期間壯烈犧牲,英年早逝。蘇文茂受教于師門日淺,其“文哏”的藝術風格則主要源於從自身特點出發的潛心揣摩。

  通過多年舞臺經驗積累,蘇文茂形成了一種比普通相聲演出用的白話更注重修辭、以文言為點綴和修飾的獨有的舞臺語言,結合他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口風,可謂文質彬彬,頗具知識分子風度。在表演生涯晚期,他皓首白眉的形象如學者、老教授一般儒雅瀟灑,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實蘇文茂幼年家道中落,自小便在藥鋪學徒,夤緣得遇常寶堃先生才改學相聲,並未有機會讀書進學,這份氣象更多來源於後天努力和修養。

  蘇文茂因擅長文哏相聲被稱為“文哏大師”。蘇先生相聲之“文”,並不僅僅體現在表演上,他還潛心鑽研反覆拆洗相聲文本,使之與表演更為契合。相聲《批三國》是一段傳統作品,也是蘇文茂的代表作。按照行業內口傳心授的版本,“底”(節目結束處的笑料)一般會以“曹嵩的父親是槽子糕”或“諸葛亮的爺爺是豬八戒”這樣的荒誕語匆匆結尾,而蘇文茂則參考觀眾的意見,新編了“三國中有三位數學家”的橋段,以“貂蟬研究三角(戀愛)”為底。相聲行有習語,叫“千金易得,一底難求”,蘇先生新編的結尾既符合原作精神,又提升了節目整體格調,更增添了喜劇效果。也難怪《批三國》人人會説,而觀眾們對《蘇批三國》(專指蘇文茂演的《批三國》)印象特別深刻。

  文哏相聲對演員有著極高的要求,表演稍不到位,都有可能令觀眾感到乏味,因此行業內也有口訣叫“文活武使”,提示演員在表演時要注入更為豐富的語氣、表情和動作。獨蘇文茂先生能做到文活不必武使、文活不勉強武使,用舉手投足間與節目內容貼合的個人風格令觀眾自始至終全神貫注。所謂“文怕文章會”,指的是這段相聲在文哏相聲裏最難表演,而蘇先生的《文章會》恰恰是其代表作之一,其深厚的功底和舉重若輕的實力可見一斑。

  自從相聲度過了上世紀末的蕭條局面以來,相聲從歌頌宣教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氍毹之間多被追求“爆笑”的節目和風格所佔據。近年來,不少年輕演員依賴“灑狗血”的表演換取觀眾廉價的笑聲,特別是返場小段常使用屎尿屁等俗濫包袱取悅觀眾,這些節目和蘇文茂先生《含梨片》和《扔靴子》兩個小段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兩個平哏的節目內容都是生活瑣事,但蘇先生依靠相聲獨有的表演技巧,將故事敘述得生動有趣,而最後的包袱一抖,一樣山崩地裂滿堂笑聲彩聲,這番技巧和耐心,在今天的青年相聲演員中已頗為罕見。

  有人説,馬季先生去世後,相聲進入了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而隨著蘇文茂等前輩謝世,相聲界成就斐然、風格鮮明、自成一派的“宗師”們也漸漸寥落。但願今後有人能取其精華,繼承發展其大方瀟灑、文明雋永的風格,使文哏相聲一脈不致斷絕,蘇老泉下有知,也當含笑了。(靳海舟 曲藝愛好者)

  ■ 小百科 “文哏”為什麼被稱“溫哏”

  今天人們説“文哏”一般有兩方面含義,一是作品的題材,主要是歪批歪講、文字遊戲;二是表演風格,以敘述為主,平實如話。過去旗人票友和知識分子下海説相聲,多自矜身份,愛説這類內容比較雅致的,所以説“文哏相聲”的人讓人覺得多少有點墨水,跟拿人父母老婆抓哏的“臭説相聲的”有所區別。實際清門渾門合流之後也無法細緻區分,演員根據自己天賦和師承,適合説哪類就説哪類。有些舞颱風格火爆的演員輕視文哏相聲,管“文哏”叫“溫哏”,意思是説他們表演溫吞,觀眾聽著不樂、沒勁,再好的文哏演員都免不了挨這個罵,實則文哏相聲有其獨特的韻味。最近兩年舞臺上涌現了一些從內容到表演都更有內涵,令人耳目一新的演員,也有評論稱其表演的是“新文哏”相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