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難編難排難演,對編劇、舞美、音樂的要求都高,這使得北京劇場演出中,每年難得見到幾部原創音樂劇,正在劇空間劇場演出的《狂奔的拖鞋》,即是一部新鮮的、小而美的原創作品。
劇名釋義很簡單,在城市這個舞臺上,哪怕出身再卑微,哪怕夢想再渺小,哪怕競爭對手都穿著跑鞋而你腳上只有一雙拖鞋,也要奔著前方瘋狂地奔跑。音樂劇是圍繞這個核心創作的,它的格局不是太大,但卻為優美地展現這個故事,提供了更輕鬆有趣的切入點。
外聘的話劇導演在給大學生們排練《羅密歐與朱麗葉》時,愛上了女主角,因為不想耽誤她的前程而選擇了分手。20年後他們戀愛時不小心懷上的孩子長大成人,又一次成為導演懷舊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女主角。《狂奔的拖鞋》以三幕式結構,講述了一段與青春和愛情、藝術與夢想的跨時代故事。
音樂成為包裝這個故事的甜美外殼。《狂奔的拖鞋》的導演、音樂人樊衝,用近20首好聽的歌,串起了整個故事。這些歌本身也是劇情主線,成為每個節點渲染情緒的“武器”,青春、歡快、深情、憂傷、惡搞、希望……一部戲容納的情感,在故事裏面産生了良性互動,讓觀眾沉浸其中。
對北京元素的應用,讓《狂奔的拖鞋》擁有了鮮明的城市風格,女大學新生初到北京的驚訝與欣喜、20年前的父輩們在這個城市樂觀而自在的姿態,天安門、學院路、積水潭地鐵等耳熟能詳的地名,讓《狂奔的拖鞋》擁有了不錯的代入感,觀眾可以從這部戲中,感受到蓬勃的、年輕的、向上的氣息。
這兩年,北京的小劇場演出陷入相對沉寂的狀態,以惡搞為主要手段的瘋狂喜劇,開始被市場所厭棄;偏于晦澀的先鋒話劇,也不再被觀眾所追逐。舞臺劇在創作層面的止步不前,讓整個觀眾群都出現了萎縮狀況。創作上難以出新,成為限制舞臺劇發展的桎梏。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不算大、舞臺不算豪華的《狂奔的拖鞋》,成為北京演出市場上的一個異類。雖是異類,但它卻並不怪異,它有著對觀眾審美趣味的順從,也有著在音樂創作方面的倔強。最重要的是,原創氣質讓它擁有了與眾不同的底氣。它的受歡迎,傳遞出舞臺劇觀眾對於原創作品的渴望。
“小而美”曾經是小劇場話劇和音樂劇的優勢,但後來出於商業方面的考慮,在創作乃至製作上,有些聲名的作品開始顯現出大而無當的趨勢。內容與形式的空洞,開始把觀眾往門外推。現在是時候強調舞臺劇的原創力量了,沒有原創,沒有優質的原創,舞臺劇的魅力就會大打折扣,而只要在原創方面多表現出一些誠意,就能換得觀眾雙倍熱烈的掌聲。(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