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北京臺春晚的《滿腹經綸》,到今年央視春晚被熱炒的反腐相聲《這不是我的》,苗阜、王聲這對西北相聲演員火了。除了央視春晚,他們登上了六家衛視的春節晚會,此外還拒絕了20家衛視的晚會。這種一窩蜂的現象背後,顯現的是相聲創作力量的薄弱、相聲人才的匱乏。
在反腐題材和去網路化兩大趨勢下,羊年央視春晚少了曹雲金的身影。此前接連登上CCTV,曹雲金被一些人詬病最多的是“網路段子多”,然而今年在北京臺春晚表演的《對春聯》卻受到了觀眾熱捧,“上聯: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下聯:六個人七個人八個人九個人十個人;橫批:一堆人。”著實樂壞了電視機前的觀眾。
事實上,經常走進劇場聽相聲的觀眾都知道,曹雲金的這段《對春聯》早在德雲社時期就受到了觀眾的歡迎,還與于謙合作過,電視版只不過加了些新包袱。與此類似的,也包括他的師傅郭德綱,在湖北衛視春晚上,觀眾爆笑的點也是在劇場中多少年磨出來的。苗阜、王聲當然也不例外,北京衛視播出的《智取威虎山》、東方衛視的《彬彬有禮》也都源自劇場。
十幾年前,郭德綱的德雲社剛火那會兒,有媒體大呼“郭德綱救活了相聲”,讓很多老前輩不滿意。其實並不過分,如果不是郭德綱,很多人不會走進劇場聽相聲。他的爆發並非偶然,歸功於此前幾十年傳統相聲底子的不斷積累,郭德綱肚子裏的貨實在太多了。他那種“一個人與整個行業為敵”的氣勢很霸道,德雲社大旗一揮,臺下觀眾響應無數,卻引來同行側目。
苗阜的青曲社一開始走了一條跟德雲社差不多的路,他自己也承認受了郭德綱的影響。與郭德綱的“多虧了同行襯托”不同,苗阜説得最多的是“多虧了同行幫襯”。這倒不是表面的説辭,他們倆確實跟全國的同行都不錯。我看過3月7日晚苗阜、王聲在北京展覽館的專場後,感覺到他們在思考相聲如何往前走的問題——在保持傳統相聲的內核時加入了搖滾樂隊的外衣,不動相聲動形式。
專場之後,苗阜接受採訪時透露,他經歷了去年爆紅後,也感覺到了創作力不足,要把北京、天津的創作人才都請到西安簽約、寫作品、整理版權。郭德綱在書中《過得剛好》中曾説過一個細節,某位相聲演員拿著錄音機去錄他的相聲,有一次郭德綱想要去跟這位演員要錄音,卻吃了閉門羹。這或許是老郭的片面之詞,卻也顯示了相聲界版權意識的薄弱。
苗阜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青曲社的所有相聲都是有版權的,誰盜用了一告一個準,現在不願糾纏這個東西,是希望大家都好。他想做的是聯合全國的同行,建立相聲資料庫,誰合適誰演,但要支付基礎的稿費。而10年後,他預計會退居幕後,不會賴在相聲舞臺。
如果説郭德綱通過幾十年的積攢,重新樹起了“相聲”這桿大旗,那麼10年後的苗阜,有沒有能力接過這桿大旗,成為郭德綱的2.0版?我看到了這種苗頭,之後的路還要他自己去走。(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