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眾取寵不再有多少市場,極端偏狹不再被認為深刻,粗口相向不再被視為勇敢,2014年輿論場上的這種轉型,見證著觀念引領的輿論進步
上世紀80年代,一位評論界前輩曾説過,人人都會寫言論,這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需要。今天,從網際網路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數字鴻溝”的日益消弭,帶來了更多的平等機會,也打造了更為多元的話語平臺,使人人參與討論成為可能,讓公共輿論生態由此改變。
2014年是移動網際網路絡元年,也是輿論溫和轉型的一年。輿論場上,除了“有錢任性”“也是醉了”“也是蠻拼的”的俏皮流行,更有對公共事件的嚴肅表達。從年初的馬航MH370失聯,到年底的“醫生手術室自拍”;從沉積多年的內蒙古呼格吉勒圖冤案,到新近推行的北京地鐵漲價方案,這些公共討論,留下了“觀念的痕跡”,改變了觀念的土壤——
這一年,事實被更多重視。還記得“渾水泡麵”的輿情逆轉、“海南棉被”的烏龍猜想麼?同樣是救災新聞,“渾水泡麵”先是被質疑宣傳造假,經過記者調查確認為真;“海南棉被”起初是批評紅會的靶子,後來發現災區確實需要棉被。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後斷是非,再説利害,“讓資訊飛一會兒”,逐漸被更多人認同牢記。面對央視春晚停辦傳言、村民驅逐艾滋男童等討論,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急於價值判斷、道義譴責,而是開始發問:真相到底如何?一位作家曾説,“道德下降的第一個跡象,就是不關心事實。”反過來,不是憑印象成見,而是給事實更多關注,本身正是德行的提升、理性的回歸。
這一年,常識被更多發現。轉基因討論仍在繼續,PX項目爭議時有耳聞,但不再是此前的人云亦云、談之色變,而多了耐心的求證、常識的普及,希望“用文明來説服”,努力“用科學來求證”。既要有權利意識,也要有環保常識;既要有正義訴求,也要有法治觀念,在湖南唐慧案的重新審理中,在北京機動車限行的雙方激辯中,專業精神開始佔據上風,用科學擊穿遮蔽,用法治實現正義,推動著輿論走向成熟、社會走向和諧。
這一年,規則被更多普及。在捍衛觀念、珍惜權利的同時,不少人開始意識到“他人的自我”,意識到所謂“自由”,不僅包括自己的自由,也包括別人的自由。從圍繞廣西玉林狗肉節的熱烈爭論,到遼寧日報致信高校教師引發的網路辯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對不同意見多一些寬厚,對文化多樣多一分尊重,是真正的文明之舉。“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習近平總書記在外交領域的主張,同樣適用於公共討論。尋找朋友而非製造敵人,捍衛底線而非抹黑對方,這是構建理性討論平臺的前提,也是提升民主素養和公共精神的關鍵。
嘩眾取寵不再有多少市場,極端偏狹不再被認為深刻,粗口相向不再被視為勇敢,2014年輿論場上的這種轉型,見證著觀念引領的輿論進步。這種“守正持中”的新態勢,更得益於兩個大的變化:
一方面,是移動互聯的網路新生態。網際網路上的自我凈化,資訊傳播的規律認識,公眾在“吃一塹長一智”中,面對真假莫測的海量資訊,少了些隨意和暴戾,多了些禮貌和理性。而手機用戶的實名化表達,網路陌生人社會向網路熟人社會的轉變,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責任感,更多人既是資訊源地、傳播媒介,也開始成為辟謠主體、理性公民,形成了線上與線下的自我凈化、虛擬與現實的相互優化。
另一方面,是上下互動的治理新格局。十八大以後,中央對思想文化領域有深刻思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傳遞的辯證思維、底線意識、法治思維、創新思維和全局觀念,讓“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深入人心。不走老路邪路,不搞左右紛爭,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這樣的精神被不斷重申,帶動了以求同存異推動形成社會共識、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豐富實踐,極大擠壓了極端思想的空間,清除了噪音雜音的土壤,讓社會心態漸趨平和理性。思想生態這一基本面,造就了正能量不斷引領、理性聲音漸佔主流的輿論格局。而雷厲風行的八項規定、大刀闊斧的深化改革,從另一個實踐戰場,也推動著黨風政風煥然改變、國家社會積極進步,催生著上下齊心的輿論正能量。
“所有的星星最終會消失,可它們總是無畏地閃耀。”這是芬蘭詩人伊迪特 索德格朗的一句詩。2014年就要過去了,我們會懷念這難忘的一年,也會想起各種熱切的討論,因為它們啟迪了你我,記錄了時代,凝聚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