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小生藝術因葉盛蘭輝煌燦爛

時間:2014-12-15 15:29   來源:京華時報

  從12月14日,由文化部等主持的一系列紀念京劇大師葉盛蘭先生誕辰100週年的活動在京拉開序幕。大師離世已有36載,但他的藝術、他的藝術家風範仍舊在關照當下的京劇舞臺。

  作為後生晚輩,從開始聽戲起,幾乎聽到的小生演員都是宗法葉派的,“青京賽”參賽的葉派小生也已佔到了九成。也曾有疑問,為何小生行當大家都唱一派而不像老生那樣四派同場競技、砥礪前行?還是吳小如先生解開了疑團,他説過,要全面評價葉先生對小生行當的影響,得先從上世紀30年代起考察。當時,有三位權威的小生演員,分別是程繼仙、姜妙香和金仲仁,但是同葉大師比起來,這三位前輩演員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缺憾。正是緣于對葉盛蘭藝術水準的了解,在給他説過窮生戲後,著名戲曲理論家翁偶虹先生給了大師一個京劇界公認的評價——全才小生,舍葉其誰。

  説葉大師全才,首先得提天賜的好嗓子。即使時間過去了60多年,《羅成叫關》裏少年將軍的英氣仍能衝破嘶啞的老唱片征服一代代聽眾。很多與他合作過的京劇大家都在回憶錄裏感慨,葉大師在臺上突破了文生、武小生、書生、巾生、窮生的界限,能唱能打,昆亂不擋,幾乎沒有拿不起來的戲。而廣大觀眾最熟悉的莫過於1956年拍攝的電影《群英會借東風》,它記錄下大師的絕世風華,用電影語言告訴觀眾“活周瑜”該是什麼樣子。那就是葉盛蘭的模樣——瀟灑自信的青年統帥,略施小計就讓老同學代表的曹魏陣營大傷元氣;即使對孔明起了殺心,仍讓觀者覺得他是出於保護東吳政權的公心而非忌才妒能,絲毫不損水軍大都督的正面形象。至於演唱技巧、出場做派等等全都被大師水乳交融地運用到周瑜身上,沒有一處不妥帖,沒有一處不需要反覆回味、細心品鑒。翎子生的突出,並不妨礙大師將纏綿悱惻的感情戲演得細膩動人。大師和杜近芳先生有一段不到4分鐘的《斷橋》影像片段,雖然是黑白的,一段流水仍舊聲情並茂,其表演風格完全看不出一點點周都督的剛健。比較遺憾的是,大師當年留下的資料太少了,後人只能從葉少蘭先生的音配像中去體會、想像他當年演繹不同類型角色的風采。

  由於身體等原因,葉盛蘭大師大約50歲就結束了正式演出,但在不算長的舞臺生涯裏,他創下第一位小生演員挑班演出的紀錄。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成為第一個以挑班演員身份參加國營劇團的藝術家。最能體現大師愛國、愛藝術的一片赤子之心的,當數他在上世紀60年代將家傳珍貴文物——富連成科班“葉氏藏本”400余齣劇目的手寫真跡無償地捐獻給國家。真可説是,京劇藝術因葉家辦學而發揚光大,京劇小生藝術因葉盛蘭而輝煌燦爛。(伍銥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