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影評:成于細節敗于野心

時間:2014-09-28 10:17   來源:京華時報

  看完電影,我想很多觀眾都跟我一樣,有種針紮在心上的痛楚感。這針並不粗大,很細很密,就那麼一點點、一陣陣地刺痛著人心,讓你來不及躲避,也無法大喊出來。

  這,應該説,就是《親愛的》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它不夠完美,甚至由於野心太大存在明顯的紕漏之處,可它的題材是無比現實的,演員的表現技巧是近乎圓滿的(即便是張譯、張雨綺這樣的配角),所以就算導演陳可辛錯把苦難當作情懷來展示,最終拿出的是部雷聲大雨點小的作品,你還是會被這樣的電影深深感動。因為它太現實,太赤裸裸,現實到當今社會可能每天都在發生類似的事情,赤裸到與田文軍、魯曉娟有著同樣遭遇的夫婦可謂比比皆是。對於每個為人父母的家長來説,體會著片中孩子丟失後的空洞狀態和絕望感,一種錐心刺骨般的傷痛會不知不覺瀰漫開來,再想抽身而出,已不可能。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影片刻意設置了太多的細節之處。比如片頭在冗雜的網線裏找紅繩、找網線的情節設計,還有田文軍説有人騙也好的臺詞,以及韓德忠守在田文軍家門口,被後者發現時閉上眼睛裝睡然後發給後者的那條短信。而這些細節之所以令人擊節,更多是因為演員貢獻出的絕佳表演。魯曉娟下樓時被田文軍追問孩子被拐後多久叫媽媽時的那回頭一瞥,似有千言萬語,卻最終化為無聲的這一眼,在這裡,郝蕾的演技已經被放大到了某種極致。出於劇情需要,她和黃渤以及趙薇在本片中的很多時候,都在演繹那種節制、隱忍的悲情角色,給人一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感覺。真正的演技就該是如此,找不出演戲的痕跡,而是單純的表現人物以及生活本身,讓觀者通過演員的表演,去感悟生活、發現自我。

  然而,《親愛的》並非一部講述此類苦難或是單純宣傳打拐的電影,陳可辛把整個故事的重點放在了倫理及相關法律的衝突上。這當然是個更討巧也更見深意的做法,也能從中看出導演在面對此種問題時的思考和表達的野心,但遺憾的是,正因為想要展現和表達的內容太多,反倒陷入“一個都不能少”也一個都説不好的尷尬境地。影片用接近一半的篇幅講述丟失孩子和尋找孩子的過程,可到了需要重點展現的找到孩子後的故事時,又未免顯得過於倉促。當鏡頭在懷孕後的李紅琴失聲痛哭時戛然而止,相信大多數觀眾的反應都會一頭霧水,本以為故事還會繼續,誰知卻到了收尾的時候。這樣的情節設置,無疑讓影片提出的諸多問題成了一帶而過的空談,也品味不出導演和編劇在這些問題上的任何思索和答案。

  悉德菲爾德在《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説過:“一個電影劇本是關於一個人或幾個人,在一個地方或幾個地方,去做他、她或他們的‘事情’。”這樣看來,《親愛的》是講述了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故事,,對於戲劇衝突的一味強調,可能會讓故事本身顯得更為豐滿,卻很容易因為走得太快太遠,忘掉了最初想要表達的東西。這才也是本片最大的紕漏所在。(安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