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電影”的標簽該貼向誰的顏

時間:2014-07-23 10:46   來源:新京報

  “磚家”喜歡簡單粗暴地歸類一部電影成功的原因,仿佛只要搞定了某個有粉絲的演員,一切就皆大歡喜。

  在《小時代3》公映前3天,《我就是我》悄然發了一條聲明:改檔期。與一個月前發佈會上“我們誰也不懼”的氣勢相比,簡直弱爆了有木有?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去年“快樂男聲”選秀節目的紀錄片,雖然沒人稀罕給它扣帽子,但這貨確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粉絲電影”,但除了選手的粉絲們,俺們為啥要去這裡找青春和熱血呢?

  2011年,一部名為《孤島驚魂》的電影,以其500萬的投資博得了9000萬票房,成為中國影壇的一朵奇葩,適逢當年春節期間電視劇《宮鎖心玉》熱播,年紀輕輕的楊冪從三線躍升一線,“磚家”在談及影片成功原因時,幾乎都表示楊冪“功不可沒”。於是這部電影被冠以“粉絲電影”的美名,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第二部被冠以“粉絲電影”之名的《大武生》很快回給了業內人士一個響亮的耳光,這部事前被認為有韓庚和吳尊粉絲支撐起主要票房的電影最終只收穫了4920萬元,7000萬投資血本無歸。韓庚在受訪時這樣回答:“即使我的10萬粉絲全來捧場,也無法撐起《大武生》票房的。”哪個明星敢張嘴就説自己的粉絲100%肯掏腰包進影院,即便是真的,按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10萬粉絲那也才300萬-350萬元的票房。別動不動就説自己幾千萬的微博粉,點個讚和掏錢是兩碼事好吧。

  “磚家”喜歡簡單粗暴地歸類一部電影成功的原因,仿佛只要搞定了某個有粉絲的演員,一切就皆大歡喜。與從影片籌備、製作、宣傳、發行等所有複雜環節的精準計算運作,加上良好的品質以及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成就的一部高票房電影相比,“粉絲電影”顯得那樣簡單。

  粉絲是什麼,是過度的接受者,“過頭了”是衡量粉絲的最基本要素。喜歡某一事物,但還沒達到狂熱的程度,很難説是粉絲或迷。

  真正的“粉絲電影”是不管這個東西有多差、無論這電影是什麼形態片種都要支援,電影放在什麼檔期有哪些競爭對手根本無所謂,反正它針對的只是一群特定觀眾,哪怕李宇春只是在鏡頭前面靜坐90分鐘,玉米也要包場,這才叫“粉絲電影”。如果一邊想著乖乖讓粉絲掏錢,另一邊還要團結更廣大人民群眾,做夢!

  好萊塢主流的“粉絲電影”,和我們所謂的“粉絲電影”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指的是電影類型、題材或是角色的粉絲,所有的超級英雄電影都是“粉絲電影”,到底誰來扮演超人、蜘蛛俠或是美國隊長根本不重要。《暮色》系列、《饑餓遊戲》系列,這才叫粉絲電影。羅伯特帕丁森演愛德華的時候片商願意給他1500萬,演非愛德華的時候,給他150萬都還再三考量。按著這個標準,其實國産電影在2014年還是貢獻了一部標準的“粉絲電影”——《爸爸去哪兒》。但你知道還有一部電影叫《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嗎?電影總策劃金磊説自己的節目有7000萬粉絲,加上網路和境外有超過2億,要是他們都來看這個電影,那票房完爆《泰囧》是分分鐘滴,結果嘞?票房勇破200萬元。

  但你若非要説這個夏天被某部“粉絲電影”霸佔也沒錯,但它真不是《小時代3》、不是《後會無期》,當然更不可能是弱爆了的《我就是我》,而是《變形金剛4》,別説絕跡,一路拍到絕路、絕命、絕戶甚至絕境重生,在全世界都嫌棄它的時候,中國依然會向它敞開寬(bo)廣(ai)的胸懷。(麥琪 影評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