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情懷與勵志功能——讀《平凡的世界》

時間:2013-06-25 14:50   來源:人民日報

  《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2008年10月,新浪網“讀者最喜愛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調查,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以71.46﹪的比例高居榜首。2012年2月,山東大學文學院在全國十省市進行“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閱讀調查,讀過路遙《平凡的世界》的讀者佔被調查者的38.6﹪,位列所有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第一位;同年,在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等十七家單位組織的“大眾有獎薦書活動”中,《平凡的世界》也榮登榜首……

  《平凡的世界》為何能產生巨大反響?評論界雖有多重解讀,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這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與勵志功能的小說,為讀者提供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路遙是新時期堅持書寫當代社會變革以及普通人生存與命運的現實主義作家。新時期之初,當許多作家還沉浸在“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之時,他已把目光投向變革中的現實生活,用文學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情感。他的代表作《人生》,把人物置身于“城鄉交叉地帶”,聚焦廣大農村有志有為青年的出路問題,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社會轟動。

  上世紀八十年代,正是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人都有自己美好的人生夢想。路遙從《人生》成功的幸福中斷然抽身,開始潛心創作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他決心以孫少安、孫少平兄弟的奮鬥折射中國1975年到1985年十年間的城鄉社會變化。他最早給這部長篇小說取名為《走向大世界》,決心要把這一禮物獻給“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

  這部百萬字的長篇巨著,花費了路遙6年左右的時間。為了寫這部書,他多次重返陜北故鄉,深入到農村、城鎮與煤礦中,進行生活的“重新體驗”,以加深對農村、城鎮變革的感性認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發表後,評論界幾乎是全盤否定,認為“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已經過時。可路遙並沒有被打蒙,而是以極大的藝術自信心向著既定的目標前行,相繼完成了第二部、第三部的創作。就在路遙的創作完成第二部的時候,他健壯如牛的身體出現了問題。他甚至想到過放棄、想到過死亡,結果是,他隱瞞了自己的病情,在簡單的保守治療後又開始了第三部的創作。

  整整6年,路遙燃燒著自己的生命,以驚人的毅力創作完成了皇皇巨著《平凡的世界》。1988年5月25日,他終于在陜北甘泉縣為《平凡的世界》畫上了最後一個句號。他從書桌前站起來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圓珠筆從窗戶里扔了出去。此刻的路遙已經淚流滿面,他再一次想到自己的父親,想到了父親和莊稼人的辛勤勞動……

  《平凡的世界》是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與《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動力。描寫苦難的新時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難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的作家卻並不多,路遙當屬其中之一。這部小說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美好心靈與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但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爭,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孫少安是立足于鄉土矢志改變命運的奮鬥者;而孫少平是擁有現代文明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中國社會普通人人生奮鬥的兩極經驗。

  《平凡的世界》還傳達出一種溫暖的情懷。一是作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對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極大的尊重和認同。不要說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極人物,如鄉土哲學家田福堂,遊手好閒的王滿銀,善于見風使舵的孫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二是作品處處展現溫暖的親情與友情,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小說。小說中有大量關于人間親情的描寫,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孫玉厚一家了——孫玉厚勤勞樸素、忍辱負重;他的兒女孫少安、孫少平、孫蘭香等自強自立、善解人意、善于幫助別人。小說還書寫了美好的同學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鄉鄰之情等人間美好的情感。三是作品中的愛情寫得很美,被賦予無比美好的內涵和想象空間。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無性不成書”的長篇小說創作風氣中是難能可貴的。如孫少平和田曉霞在杜梨樹下近乎柏拉圖式的戀愛,就寫得很純美,讓人為之感動。

  這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正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這樣的小說對底層奮鬥者而言,無疑具有“燈塔效應”。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產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的原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