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同期書:莫將跟風當捷徑

時間:2013-06-25 14:48   來源:人民日報

  隨著《寶貝》、《亂世三義》等電視劇熱播,其同名小説亦迅速衝上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榜單,和電視劇一起火了一把。這些年來,熱衷於出版影視同期書,以圖在消費市場上分一杯羹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在圖書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之下,這些影視同期書貌似找到了一條暢銷的捷徑:只要與擁有好票房與高收視率的影視作品搭上關係,市場便有了保證。

  但是,如果翻開這些書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它們之所以受到歡迎,大多都只是影視作品的功勞,而非依賴於圖書本身的品質。這種畸形、錯位的關係會帶來什麼影響呢?最直接的一條就是造成圖書品質的低下:幾張劇照加上説明和對白,或者再增添一點影片的花邊新聞、幕後故事,便草草編成一本書出版。若單論文學性與藝術性,這些書幾乎乏善可陳,但卻能受到明星粉絲們的追捧。

  美國作家愛德華茂萊在其著作《電影化的想像:作家與電影》中對“影視同期書”的藝術特點進行了精闢概括:“膚淺的性格刻畫,截頭去尾的場面結構,跳躍式的場面轉換,旨在補充銀幕畫面的對白,無需花上千百個字便能在一個畫面裏闡明其主題。”——雖然也有少數影視同期書,在語言和情節上已有所提升,相較于初期乾巴巴的“劇本式小説”已有不小進步,但遺憾的是,把原有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場景、對白以及敘述方式作為預設條件,依舊會限制小説的想像與創作。

  我們讀文學小説,喜歡看故事,但又不僅僅局限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我們還希望看到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塑造的人物以及對他們幽微心理的刻畫與描寫,並從中體會作家對人生、世界的感悟。文學正因了這些力量,一直都是影視之根,是很多優秀影視作品的藍本。歷史上由經典文學著作改編而出的影視作品並不少見,甚至一些拍了一輩子電影的導演,到最後還是紛紛回歸到對經典文學本子的探求之上。對他們來説,“千金易得,一本難求”,技術與資金都不是問題,唯獨好的文學腳本難以尋覓,所以,一些已經成為經典的文學巨著,才會被來回地翻拍。

  可惜,現在這種關係好像有點倒過來了,影視作品先打響了,文學圖書再匆匆跟進,寄望于借助影視劇的熱播來吸引讀者。近年來一些出版社本著“市場指向哪我便打向哪”的原則,前赴後繼地投入到影視同期書的出版行列中,以至於在《孔子》、《建黨大業》等電影熱播期間,竟會出現多個版本同名小説“齊飛”的現象。難以想像,這些小説撐起的所謂“市場繁榮”能夠持續多久?

  其實,影視同期書不是不能做,但不能僅僅是對影視劇本的照搬或注水,而應是一種具有創新精神與嚴肅創作態度的重建,使之無論是在文字水準還是藝術品位上都真正成其為一本優質小説,這才不辜負原作的精彩和讀者的期待。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