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逆襲你,好萊塢

時間:2013-06-24 14:32   來源:新京報

  拍攝不接地氣的好電影,依然是我們的薄弱環節,掌握起來要比接地氣更難。這點若做不好,即便買下所有好萊塢大廠,你只能做到資本的逆襲,只能繼續拍好萊塢電影。

  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上熱烈討論的中國逆襲好萊塢現象,其實在過去一年內早有蛛絲馬跡:萬達收購美國院線AMC,小馬奔騰收購數字王國……中國財主一批批掠過好萊塢,尋找著值得獲取的資産。據業內人士估計,在不遠的將來,中國資金或許會收購好萊塢六大片廠之一,如同當年日本新力收購哥倫比亞影業。當然,是全資還是參股性質不同,而收購以後是否像當年新力那樣補交大筆學費,也不得而知。

  就影片製作而言,中國逆襲好萊塢已有實實在在的案例,如近期上映的《雲圖》《敢死隊2》《鋼鐵俠3》都有相當比例的中國資金。中國明星在這些影片中打醬油,被廣泛解讀為好萊塢為中國市場打造特供版。實際上,這更像是中國資金試圖通過中國臉蛋來彰顯自己的存在與進攻。

  中國資本直接投資好萊塢電影,這是一個新現象。但對於這個現象,引發出不同的反響。有人説,中國資金不投中國電影,反去投美國電影,那是資金的流失,應該制止;反過來,你也可以理解為中國投資人敢為人先,深入虎穴,從源頭上直接切入,建立敵後根據地。這比介入産業鏈後端更為重要,畢竟是從前期參與融資——也就是俗話説的當老闆、當股東。

  電影的國籍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一部中國資金拍成的美國電影,算是中國片還是美國片?反過來看,美國人拍的《功夫熊貓》和《花木蘭》無意中宣傳了中國文化,但大錢是他們賺的,我們除了羨慕嫉妒恨還應如何應對?理論上,中國影人拍了中國故事,並在全球大賣,那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設想。但那是長遠目標,就目前而言,怎樣在中國市場上國産片屢屢打敗進口大片,是扎紮實實的第一步。

  從這第一步到終極目標,中間會有漫長的過程,也會出現很多彎路。合拍是長期以來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種途徑。但合拍有具體規定,比如中國演員不得少於三分之一等等。前些年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圓滿成績,相當程度上靠《功夫夢》等少數影片被歸類為合拍片,即海外的票房(往往也是外方的收入)算做我們的成績(美國也用這種略帶虛榮的方式來計算它們的海外票房)。假設我們放《鋼鐵俠3》一馬,視之為真合拍而不是偽合拍,那麼,中國電影的海外成績又是一派紅火。在走出去的初級階段,會計的計算方式有時會讓相同的成績變得無限風光或無比慘澹。

  中國電影真正走出去,或許應該先從亞洲市場打開缺口。電影具有文化屬性,相同或類似的文化之間,傳播起來損失的折扣會比較少。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徹底站穩腳跟後,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日韓東南亞的市場,而秘訣很可能是一種泛亞洲的影片。這跟好萊塢打遍全球是同一個套路,即不是靠接“地”氣,而是某種形式的接“天”氣。拍攝不接地氣的好電影,依然是我們的薄弱環節,掌握起來要比接地氣更難。這點若做不好,即便買下所有好萊塢大廠,你只能做到資本的逆襲,只能繼續拍好萊塢電影。(周黎明)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