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背後的時代傷感

時間:2013-05-08 14:0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4月26日,電影《致青春》上映。至5月7日,片方正式宣佈《致青春》突破五億。如此保持著強勁的票房持久爆發力,著實令人感嘆。

  回過頭來想想,這兩年,電影市場颳起的青春風暴,也都是如此強勁。比如,不到兩年前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曾帶來強大的票房衝擊力,引發熱議。

  青春電影領引懷舊潮,這是一種文化現象。懷舊,是一劑情感的藥引,回憶青春對當下生活來説,有時是在麻醉,有時是在敲打。這背後,都是因為有著一種特定的時代傷感,讓人難以忘卻。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很少可以堅強到一直昂著頭往前走,不回首。曾經有太多的過去,值得後悔,甚至是懺悔。比如,愛情。

  愛情,是人生的一個重大母題,是人類一種永遠嚮往的最高貴最神聖的情感。遺憾的是,我們太多的人生,都曾錯過愛情,都曾陷入過愛情迷途。更大的悲哀就是,錯過愛情,愛得迷失,此後的人生,往往又是失敗的。

  在電影《致青春》裏,鄭微、阮莞、陳孝正、林靜、老張、黎維娟,他們上演的,也就是種種錯失。在同名小説裏,還有這樣的判斷句,“誰先愛了,誰就輸了”。這也讓我想起一句歌詞,叫“誰愛誰,都容易被犧牲”。那首歌,叫《親人》。不愛的人,其實是很難做成親人的呀。

  比如,考上大學的黎維娟跟鄉下男朋友分手了,嫁給了五十多歲的離異老男人;陳孝正“為更美好的前途”,放棄女友選擇出國,當別人談論他成功的時候,他説那是用做人失敗換來的;還有那位完美的阮莞,因為愛了不該愛也不值得愛的人,最後的結局竟然是用生命來祭奠愛情。贏了名利,輸了愛情。表面繁華,背後蒼涼。太多的人生都如此。最大的失敗,有時其實不就是失愛嗎?

  青春又何止只是愛情,有時,青春殘酷得甚至與愛情無關。在去影院看《致青春》之前,我剛讀完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這部小説也是講述一段青春。一個農村青年,在擠進城市以後,面對社會惡劣的生存條件,他自強、樂觀、努力地奮鬥,最後並沒有成功改變命運,而是被生活拖垮了,死在青春裏。青年“徒自強”的最後人生留言是:這只是我的個人悲傷。

  這個人的青春,甚至沒有享受過愛情。小説結尾説,他從未鬆懈,卻也從未得到。其實那不只是他個人的悲傷,而是一個時代的憂傷,而是一群人的青春憂傷。在懷舊時,我們不難發現,曾經的青春竟然如此狼狽不堪,那其實是一種強大的時代傷感。

  青春是一段要經歷摔打和錘鍊的過程,人性需要趟過那條自私功利和集體意志的暗河,來走向更加乾淨純粹與獨立自由。然而,我們太多的人生,都倒在這條時代的河流裏面,一身污泥,甚至慘溺而亡。從愛情到人性,從生存到理想。在《致青春》裏,陳孝正説,“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允許有一釐米的差池——所以,我太緊張,害怕行差步錯。”可是,計量與死守的“1釐米距離”,並沒有帶給他精確的完美人生。

  一代代憂傷又有傷的年輕人,也都是因為他們的青春被權力控制,他們的夢想被利益捆綁,他們活在集體意志和他人評判的思維下,失去了人性自由和自我意識,當青春逝去的時候,就掉進懷舊的精神陷阱,一觸到那個永遠不會痊癒的傷口,就有一陣錐心的疼痛。托克維爾説,“當過去不再照亮將來時,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一個時代,如果把年輕人都套進那“1釐米的距離”,讓他們失去挑戰傳統、威權與專制的勇氣,他們又怎麼可能擁有純凈、明亮、自由、輕快的青春時光呢?

  青春懷舊背後,就是一種時代的傷感,它讓我們看到曾經的青春,是如此狼狽不堪,也讓我們對未來,難以從容自信。現在,比懷舊青春更重要的,其實應該是拯救青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