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電影的“勇氣”之路

時間:2013-01-09 13:3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神探亨特張》中人物形象

圖為《神探亨特張》劇照

  內地小成本電影《神探亨特張》在臺灣電影金馬獎上“一騎絕塵”,打敗包括商業大片《奪命金》在內的眾多影片,奪得最佳影片獎。多年以來,小成本電影在大片來勢洶洶的市場夾擊下,顯得渺小而無奈。它們要麼關注現實直至劍走偏鋒無法上映,要麼一味追求藝術被影院排擠。此番《神探亨特張》的獲獎無疑為小成本電影帶來信心,“亨特張”能“擒馬”的通關密碼是什麼?小成本電影又將如何迎來自己的春天?

  小成本電影回歸故事

  拍攝創新探尋新方向

  《神探亨特張》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一名基層警察張惠領與轄區內小偷、騙子鬥智鬥勇的故事。凜冽又帶著溫情的故事將觸角伸向底層現實,沒有虛火,沒有煽情。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表示,《神探亨特張》與《奪命金》的較量贏在“勇氣”,“評委們的考量是,要選擇一個近乎完美的電影,還是一個超乎預期、讓你覺得‘怎麼可以拍出這些’的影片,有評委覺得,把票投給《神探亨特張》可以鼓勵華語電影人去嘗試更多可能,找到新的方向。”

  導演烏爾善曾表示:“風格化是一把雙刃劍,但小成本電影如果沒有創新的勇氣,就沒有了意義。”在發表獲獎感言時,《神探亨特張》導演高群書肯定了這一觀點,他認為金馬獎看中的正是這部電影的創新方式。“這部電影在內地被稱為《法制進行時》的欄目劇。有人説我不會拍電影,但我覺得《神探亨特張》不是大片,不需要經典傳統的敘事,可以嘗試一下新的方式,金馬的肯定讓我有信心繼續嘗試下去,去拍一些不一樣的電影。”非經典非傳統敘事方式,非職業演員的微博紅人一起演繹小人物群像,正如劉德華的解釋,這部並不養眼的電影有“不專業的真實”。

  從2012年初的《桃姐》,到年中的《神探亨特張》,再到年末的《萬箭穿心》,都不同程度地穿越電影市場的浮躁氛圍,顯現導演在經歷市場化迷茫後轉身尋求電影內在魅力的努力。對於具有創新性質的小成本電影來説,即便票房期望值不高,也不妨礙業內和觀眾對它們的認可。有網友就笑稱:“要把電腦回收站裏的《神探亨特張》撿回來再看一遍。”

  不僅時下觀眾對大片産生“抗體”,就連導演也渴望回歸、轉型。導演陳可辛在《投名狀》、《十月圍城》、《武俠》等大製作後,轉型拍攝小成本喜劇電影《中國先生》,即將於2013年上映。談及該片,陳可辛直言是總結前半段電影路失誤、調整方向後的全新力作。他強調:“這次不僅要拍現實題材,還要回歸文化最核心的東西。”而對於指導這類小成本電影,陳可辛表示,真正觸動人的電影才是有質感的,而只有這類好電影才能不斷拓寬觀眾的觀影需求,促進中國電影票房的普及。

  拓寬發行思路與方式

  迎接小成本電影春天

  據賈樟柯介紹,隨著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活躍,每年的拍片量很大,處女作很多,小成本電影佔了不小比例。從柏林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到東京電影節,獲獎的國産中小成本電影比重越來越大。第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特別為“製作成本低於800萬元的數字、膠片電影”設立“最佳”獎,專家呼籲“為‘小片’搭建平臺”。業內人士認為,中小成本電影正在迎來發展春天。

  “中國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電影自身,能否有足夠天才的創作人員,是否具有原創力、社會關注力和審美表現力。”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認為,提高中國小成本電影的整體素質是中國電影業亟須成長的必要環節。“小成本電影更多地把創作視線回歸電影本身,業界也會將目光投向這類電影,因為在這個區間最有可能出人、出片子,打開空間。”

  電影品質是第一位的,然而發行思路也很重要,並不是所有小成本電影都很“幸運”。若非名導、名演員撐起臺面,多數小成本電影往往遭遇影院“一日遊”或“幾日遊”的困境。個別觀眾埋怨還沒看到,影片就已下線,而許多導演把氣撒向影院不給場次。與其發牢騷不如想辦法,導演賈樟柯便開始了小成本影片“自救”行動。他表示要在北京自己開影院,專放小成本文藝片。

  早在2012年3月時,賈樟柯就表示“明年影院就能蓋好”,此話引來網友圍觀。有影迷表示:“有的電影因為小眾,往往缺乏平臺,有這樣的影院是好事。期待這類影院能普及到每一個城市中,這樣就不會使觀眾因為小成本文藝片在商業院線排片少、下檔快而錯過一部好電影了。”

  除此之外,也有人提議影片借助專業正版高清視頻網站平臺,建立“網路院線”同步放映小成本電影。視頻網站愛奇藝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的網路環境已經為視頻網站與電影發行實現完全對接、真正建立網路院線創造了可能性。可以預見的是,網路院線將能幫助實體院線疏解壓力,並且小成本電影還可借助網路視頻的媒體平臺影響力,聯合推廣,最終對收益進行分成。未來,小成本電影或許能依託網路院線,擁有良好的生存土壤。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