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直通春晚》説開去

時間:2012-12-31 11:04   來源:新民晚報

  由全國12家最具影響力的歌唱類選秀節目報送,36組選手參與角逐的《直通春晚》,鏖戰數月後,已見端倪。在産生的五強選手中,除了來自雲南的阿普薩薩屬民族唱法外,其餘均為清一色的通俗歌手。其中,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優勢明顯。

  來自農村、無師自通但令眾多專業聲樂家汗顏的花腔女高音張倩雲,來自新疆、連李谷一也驚嘆“這些年少見這麼漂亮的男高音”的王新鵬,音樂學院實力派青年教師王芳等選手,則在前幾輪即遭淘汰,令人困惑不解。

  既然是比賽,當然應有勝負,關鍵看評判標準是什麼?我想這不該僅從娛樂大眾的角度去衡量,而應更多地體現歌唱的藝術性。

  縱觀全場握有“生殺大權”的60名評委,絕大多數為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成長的年代正逢港臺歐美流行歌曲涌入內地、祖國大陸的通俗音樂蓬勃發展興起之時。因此,這些來自電視、網路、平面媒體及唱片業的年輕人,雖有文化和相關專業知識,但畢竟大多沒有聲樂藝術學習的背景,僅憑自己的視角、喜好來評判,最終的結果,可以想像。

  春晚導演組煞費苦心推出了海選,是為了給億萬觀眾一種全新的視聽享受,這一舉措值得肯定。但由於評判標準不夠科學,最終結果也可能有悖于初衷。如何選好人才,這讓我想起了20多年前姜昆推薦趙本山的事。當年,姜昆隨中央廣播説唱團去遼寧鐵嶺演出,慘遭滑鐵盧,而當地民間藝術團的演出卻異常紅火,尤其有一個專門演瞎子的演員非常了得,此人即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趙本山。姜昆返京後,即向當年央視“春晚”的總導演推薦了趙本山。應該看到,在偌大的中國,像趙本山這樣的人才,還是大有人在的,只是需要去發現、挖掘罷了。今天,我們常感嘆“春晚”總是那麼些包括趙本山在內的“老面孔”在撐門面,而趙本山成功的例子是值得尋味和深思的。

  此次“直通春晚”輪番上陣的點評嘉賓的表現,也是令人失望的。他們的點評不是溢美之詞,就是不著邊際。批評更是無關痛癢。相比之下,江西衛視“紅歌會”的評委嘉賓閻肅、滕矢初、徐沛東、王佑貴們鞭辟入裏的點評,既中肯,又一語中的,使歌者心悅誠服、受益匪淺。廣大電視觀眾也增長了很多知識。

  進一步講,近百年前中國歌壇前輩應尚能、周淑安等就涉洋過海,把歐美先進科學的唱法帶回祖國,充實、完善、提高我們的民族歌唱。之後多少代的聲樂藝術家們薪火相傳,不斷探索,追尋自己民族的聲樂之路。新中國成立後,留美歸來的張權就明確提出要建立“中國民族聲樂學派”,這面大旗,至今還在金鐵霖們手中高舉著。人們喜聞樂見,尤其為年輕人偏愛的流行歌曲,也是歌壇百花園中很重要的部分,但它不應該因為花園園丁眼界的不夠開闊,從而一枝獨秀,壟斷春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