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免費音樂的黃金時代恐怕要過去了,中國網民的音樂生活環境或將迎來重大改變。近日,業內有消息稱,今年底或明年初,包括華納在內的幾大國際唱片公司將聯合國內的酷狗、酷我、百度、QQ音樂等多個音樂服務網站,嘗試推出免費試聽、付費下載的新模式。此次聯手,有可能採取“按次+包月”的收費模式,即網民線上聽音樂仍是免費的,但下載音樂就得付費,既可在支付價款後下載某一首音樂,也可在支付若干包月費用後無限次地下載。
對此,吃慣了“免費午餐”的中國網民能買賬嗎?有網友認為,免費和分享是網際網路發展的趨勢,收費乃逆潮流而動;也有網友認為,只要價格合理,支援收費,無休止的免費會使好音樂無處紮根。據了解,儘管相關細則尚未出臺,但已有多個音樂網站將“提供免費正版歌曲下載”等標簽卸下。收費音樂,恐成定勢。
“唱片已死”的憂慮之聲尚未走遠,音樂人聯合要求修改著作權法草案的風波剛剛過去,音樂下載收費這場“及時雨”真的可以拯救唱片、拯救音樂人,進而拯救當下中國音樂尷尬的發展現實嗎?
從傳播渠道來看,不少音樂紅人是率先經由網路渠道為人知曉的,大多都將網路作為首選落地渠道,傳播籌碼即是網路上有較為固定的大量免費資源的獵取人群。這部分人群或是忠實的音樂發燒友,或是音樂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通常擁有新鮮靈敏的音樂嗅覺,習慣於在網路上找尋第一時間的完美音樂體驗,構成了音樂傳播網路鏈條中的重要一環。而當收費襲來,這部分人群的流失在所難免。
從盈利模式來看,先前正規的提供免費音樂下載的網際網路站,大多是與唱片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收取廣告費用來支付版權和網站自身運營費用。將音樂下載改為收費,無非是將盈利源頭轉向音樂下載用戶。有業界人士認為,如今收費下載音樂的模式,無非是換湯不換藥的轉嫁吸金,或將形成“網際網路機構吃肉,國際音樂大公司喝湯,音樂人看臉色撿剩”的局面。如此看來,網上音樂收費背後的承擔者,無疑是網路音樂消費人群,讓他們自掏腰包,既往的忠誠和熱忱恐將不再。
一方面想要保護版權,保持音樂創作者的積極性,使原創音樂不斷煥發活力與生機;另一方面,又試圖使公眾以最大便捷、最小經濟代價來共用網際網路傳播優越性——無論如何,如此“收費經”註定會是個痛並快樂的過程。
不僅僅是音樂、歌曲的翻唱與下載涉及許可權問題,現實中,從電子書提供商的轉載許可權,到網路媒體對報紙、雜誌等紙媒上文字作品的轉載許可權,無一不是權利的灰色地帶。由於缺乏明確的規範和限定,這些領域都曾經或正在面臨著維權尷尬困境。
我們欣喜地看到,如今,版權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重視——從作家集體發表聲明譴責百度,到卡拉OK要付版權費,再到如今免費音樂下載或將成為歷史的消息傳出,都説明國內版權環境正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音樂要發展,藝術要傳承,公眾要休閒。網路音樂下載收費不是不可以,只要下載用戶負擔的份額合理,只要價格設定在公眾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這個費用完全可以收得合理、交得舒心。需要澄清的是,音樂下載收費絕不是破解版權困境的唯一齣路,普通的愛樂人也沒有義務獨自為音樂版稅埋單。網際網路站、唱片公司應當利用自身優勢,在宣傳和策劃層面加強創新,通過多元渠道來彌補版稅流失。而音樂下載收費後,相關管理部門有必要對非正規的未授權下載網站進行必要的整合,杜絕下載用戶因收費轉而投奔仍舊鑽空子提供免費非正規下載服務的可能。
告別“免費蛋糕”將會激起多大漣漪?以網路音樂收費為契機,逐漸培養國人的維權意識,從煞有介事到司空見慣,從不情不願到天經地義,無疑有著進步意義。人們期待這樣的堅守不僅能夠在音樂領域實現,而且能在文字、圖片、影像等多領域廣泛播撒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