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的品味與啟示

時間:2012-09-29 10:56   來源:工人日報

  “中國好聲音”節目,火得一塌糊塗,不看都有點不好意思。

  “中國好聲音”為什麼這樣紅?我看,“認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不僅主持人專業認真,儘管一再被媒體和公眾調侃“賣涼茶”,但不妨礙其執著依然,再加上漂亮的“貫口”,人氣扶搖直上。還有,學員在認真地唱歌,導師在認真地“轉椅”。當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節目的創編者,他們認真地從國外引進版權,認真地從國外進口國內無法生産的最重要道具——轉椅。他們的音響系統據説也是花費不菲,這保證了節目的專業水準。“中國好聲音”從一開始就被定位成一個專業的勵志的音樂節目,憑藉整個節目組這種認真的精神,他們大體做到了。

  之所以強調認真因素的重要,是因為目前中國電視娛樂節目不容易有認真的精神,甚至不少人認為,怎麼無厘頭就怎麼來。這無形中就把觀眾當傻子,一胳肢就樂。但觀眾其實不是那麼容易被逗樂的。何況,大家看電視,也不是一味為了傻樂,有時大家還是需要被感動,需要喚醒內心某種柔軟的東西。為此,觀眾甚至不會吝嗇自己的淚水。而這些,在“中國好聲音”裏並非鮮見。

  當然,節目也披著娛樂的外衣,從劉歡的帽子到庾澄慶的張揚,從楊坤的32場演唱會到那英的赤腳……這是節目好看的一種烘托,且尺度把握不錯,不庸俗,不做作,還透著導師們的真性情。於是,學員唱過了説過了,導師評過了“轉”過了,大家也跟著樂過了感動過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期待下一期了。這對於一個電視節目來説,算是相當不錯的結果了。所謂文藝的寓教于樂,大概也就是這麼回事吧。

  “中國好聲音”受追捧,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它的創意好——導師背對選手,只聽聲音,不看外形、長相、年齡、性別。中國過往的唱歌選秀節目大多選的是一個綜合概念,歌手除了唱功好,還得颱風好、形象好、會説話,外加場外有強大的粉絲團,這很容易給幕後操作留下空間。相形之下,“中國好聲音”就顯得相對公平,最後的16強選手果然是唱功了得,形象參差。這毫無疑問會給那些長相不好,但有一副好聲音的歌唱愛好者以信心。這樣的創意實際上寄託了我們這個社會無數平凡人對於夢想的渴望和對於公平的期待。他們的夢想(不只是唱歌) 有時並非遙不可及,而只是沒有人適時給他們遞上一個“話筒”而已。

  導師“哄搶”學員,是這一節目中大家喜歡看的一個橋段。為什麼?因為導師和學員瞬間換位,弱勢群體變成了強勢群體,甚至可以“擺弄”強勢群體;強勢群體還需要用各種招數來吸引弱勢群體,前者因此顯示出平日不可多得的真性情。導師們表面“勾心鬥角”,但最終無論誰被選擇,大家都以溫暖的擁抱收場。這恐怕不僅是擁有選擇權的學員,也是廣大電視機前的觀眾所樂於看到的。

  做個假設,如果辦一個節目,讓老闆和僱員、醫生和患者之間也進行一下換位,然後發生一些事情,估計收視率也不會差。原因無他,我們這個社會非常需要大家進行一下換位思考。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這個社會的焦躁之氣、暴戾之氣一定會減少許多。

  當然,不少人不喜歡這一節目無孔不入且越來越逼人的商業氣息。這可能確實是沒辦法的事。商業運作是娛樂節目的必修課,且往往是其成功與否的一個尺規,我們難以回避。

  公眾從來都不是傻子,一個節目走紅自有它的道理。好的精神産品只有走進人們的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