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能否讓人記起

時間:2012-09-03 13:42   來源:法制日報

  近日有報道稱由《紅岩》雜誌社發起的紅岩文學獎,擬取消其中的報告文學單項獎。於是,報告文學陷入窘境再次成為話題

(資料圖片)

  紅岩文學獎為什麼要取消報告文學單項獎呢?紅岩文學獎應該是個純文學獎項,純文學獎項本來就應該主動去適應自身的寂寥,並且在寂寥中堅持自己的規則與標準。除非有外力介入,否則紅岩文學獎非但不應取消報告文學單項獎,相反還要捍衛這個單項獎的存在,因為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已經勢單力薄十數年的報告文學,需要獎項的鼓勵,進而引起社會重新關注。

  我們知道,現在有不少文學獎項的獎金,是來自於企業贊助的,商業對於文學獎乃至文學介入,都已經是深層次的了。不排除報告文學單項獎缺席紅岩文學獎為“贊助商”作祟的可能。據報道,2003年在《當代》雜誌曾有一場“報告文學是否死亡”的爭論,當時商業成分也被歸結于導致報告文學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文學雜誌上,報告文學一度被企業軟文、領導表揚稿所佔據,這種現象直到現在仍未有改觀,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山東某純文學雜誌的下半月,曾被報告文學以及各種花錢發表的論文所全盤佔領。

  基於這種現象,很容易讓人産生報告文學商業化毀了這個文體的印象,這的確無可辯駁,但也要注意到,報告文學的衰落並非全然是商業的原因。外部環境的變化,才是讓報告文學迅速脫離讀者視線的“病灶”。

  報告文學變成“有償文學”,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在徐遲寫作《哥德巴赫猜想》的時代,是文學最有尊嚴的時代,那時無法想像商業力量會參與到文學中去,當然那時候“商業”本身也很孱弱。進入了所謂“經濟騰飛”時期,商業開始無堅不摧,作為和商業最具介面價值的報告文學,首當其衝為“商業”所收買,在一腳跨入商業寫作之後,報告文學便墜入了沒有能力自我救贖的境地。

  媒體環境的變化,催生了各地報紙紛紛開辦深度報道版和時評版,這些版面很大程度上接過了報告文學的深入調查和批評的功能,而且相較于報告文學,深度報道和時評具有新鮮的時效性,擁有很強的語言活力,而且具有龐大的作者群體,這讓動筆謹慎、寫作速度緩慢的報告文學作家,失去了競爭能力,寫作群開始萎縮,將自己的陣地拱手讓人。

  網路時代的到來,全面壓垮了報告文學,網路時代所流行的虛構、戲謔、解構、顛覆等文學元素,與報告文學的風格格格不入,娛樂至死的全民氛圍,也讓大家失去了關注偏于嚴肅的報告文學的興趣。在網路上寫作穿越文學、盜墓小説會受到很大的歡迎,寫作犀利的時評也會贏得大量掌聲,但若寫作報告文學,恐怕沒有人會耐心去看。報告文學被時代拋棄了。

  報告文學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首先,像紅岩文學獎這樣的文學獎項,不能放棄報告文學,要繼續為報告文學搖旗吶喊,爭取一片凈土。其次,報告文學的寫作群需要更新換代,用新鮮血液更替缺乏寫作激情甚至喪失寫作能力的報告文學作家。再者,報告文學在形式和內容上要創新,為處在各種資訊泥沙俱下的讀者,提供有溫度的、表述當下進行時的文字。

  在多媒體時代,報告文學也不應拘泥于文字表達,《舌尖上的中國》的流行,證明走向影像的報告文學之路是可行的。在網路視頻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人都是記錄者,報告文學有了難得的大眾化時機,多形式的短篇報告文學有可能再度異軍突起。

  但報告文學最終重歸主流文學陣營,還需要優秀的作家、網路寫手等,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在追求真實、追問真相成為全民吁求的時代,報告文學完全可以浴火重生。(韓浩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