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讓我們更近了嗎

時間:2012-06-06 10:52   來源:人民網

  網路連接不等於人際交往,溝通便利不代表關係的親密,技術發展不意味著思想的進步

  技術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與人之間真誠和真實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義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徵。過去的交流是魚腹鴻雁,千里傳信;現代的交流是書信電話,片語真心;網路時代的交流是面對電腦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對方的回復。

  網路豐富了人們的交流形態,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交流和溝通的渴望。社交網路的出現讓網路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擴展。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為中心,建立一個龐大的社交群,在動輒以萬計數的好友和“粉絲”中,我們以為可以最大程度地對抗孤單、抱團取暖。

  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註冊用戶數接近9億;我國當前最大的社交網站人人網今年註冊用戶將超過2億;截至去年年底,我國的微博用戶有2.5億。一個龐大的社交網路正在慢慢張開,越來越多的人被粘到這張大網中。

  按照“六度空間”理論,我們最多通過6個人,便可以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在社交網路裏,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見的老友,可能被一個你喜歡的明星關注;只要你願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國總統成為“好友”。社交網路這種聯絡的作用讓很多人覺得異常溫暖,人類溝通的願望也讓社交網站承擔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然而,看似熟絡的社交網路,卻經常讓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今年3月,一個網名叫“走飯”的女孩在發表一條微博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幾天后,人們知道她的名字叫馬潔,是一個“90後”的南京高校學生,再過幾個月就大學畢業了。翻看她的微博,你會發現她一直在網上“求救”,只是沒有人聽到。

  我們不能把一個年輕生命的終結歸罪于網路,但不得不懷疑,網路到底有沒有讓我們的關係變得親密,我們對網路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

  在網路上,我們有很多好友,卻沒有幾個見過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卻沒有幾個真正有興趣的;每天都線上上碰到,卻沒有幾個會打招呼的。社交網路給了我們聯繫,卻未必給我們交流;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卻未必增加我們的親密;激發了我們社交的天性,卻可能磨平了我們溝通的能力。

  牛津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有一個有趣的“鄧巴數”理論,即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人的穩定人際關係。也就是説,無論你在社交網路上有多少好友和“粉絲”,你最多能頻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惠普社交計算實驗室的研究者在研究推特上的交流之後得出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從互動的角度看,推特上的多數連結根本毫無意義。

  幸福感來自社交的品質而不是數量,來自於溝通的深度而不是頻率。

  技術讓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扁平和膚淺。我們簡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種繁文縟節的禮儀,也少了面對面交流時的客套寒暄,甚至有充足的時間思考下一句話該如何説,需要的只是點擊一下滑鼠,更新、更新、再更新。這種簡化的結果是,我們只希望讓人們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間,人們在網路上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快樂天使,變成一個隱藏自己真實情感的虛擬人。

  提高人類的幸福感是技術最大的責任和價值,但正如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所説:“你越努力追求幸福,就越不幸福。”我們應該正確對待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網路溝通時也關注真實世界的交流,正確駕馭技術帶來的變革,而不是讓技術編織的網路掌控生活。

  網路連接不等於人際交往,溝通便利不代表關係的親密,技術發展不意味著思想的進步。社交網路永不休息,我們的更新也沒有盡頭。

  紙張比鍵盤更有熱度,現實生活比虛擬社區更加陽光,真實的交流比數字的流動更溫暖人心。技術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與人之間真誠和真實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義。現實社會已經有夠多的防盜設備隔開了我們和外面的世界,我們不需要在自己的心靈上,也加上一組複雜的程式代碼。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