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跨出國門能走多遠

時間:2012-03-30 09:25   來源:人民網

  2. 用創作説話:紀錄片不是“記錄片”

  紀錄片要被觀眾接受、市場認可,進而通過市場化方式進入海外播出平臺,就必須在選題和表現手法上充分考慮觀眾和市場的需求。

  據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節目代理部副總經理程春麗介紹,2005年以來,我國海外銷售最成功的紀錄片主要有《故宮》、《新絲綢之路》、《大國崛起》、《梁思成  林徽因》、《敦煌》、《臺北故宮》、《千年菩提路》等。“由此可見,目前國際市場上認可度最高的中國紀錄片基本上都是歷史人文類的,與美國、日本等紀錄片産業較為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們的優秀紀錄片種類還是比較單一的。”程春麗説。

  在表現手法上,中國紀錄片長期以來形成的解説詞為主、畫面語言為輔的方式,則成為制約其走向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在中國,有人總是把‘紀錄片’寫成‘記錄片’,其實我們的很多‘紀錄片’確實就是‘記錄片’——畫面中的東西不會主動站出來説話,而用了很多的話外音。但國外優秀的紀錄片裏,一個動物或者一個人都可以在畫面中表達出導演想要傳達的意思,僅僅通過影像就足以打動觀眾,解説詞只是輔助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的畫面語言與紀錄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紀錄片導演陳曉卿説。

  為了把紀錄片做得更加吸引觀眾,一些世界著名的紀錄片制播機構總結了許多創作經驗,比如何時起始、何時推進、何時高潮、何時回落,甚至還規定了每一個鏡頭的長度。一些紀錄片尚未開拍,前期文案就已經能看到節目完成形態的60%以上。

  “對節目內容和節奏的有效掌控,是建立在拍攝前期充分的調研和採訪基礎上的。”劉文表示,長期以來,中國的紀錄片在製作流程方面都有輕採訪、重拍攝、輕剪輯的習慣,如此一來,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拍下了很多素材,卻未必能充分地體現創作者的意圖。另一方面,拍攝時間長,採訪、剪輯時間短,也造成了紀錄片創作經費的巨大浪費。“現在我們在創作中已經開始強調前期調研要充分,在拍攝前把方案儘量細化,同時,對拍攝時間要進行有效控制,並加強素材的剪輯力度,只有這樣,作品表達的故事才能更準確。”劉文説。

  在所有電視節目中,紀錄片是最能體現創作者綜合能力的節目類型。“紀錄片的創作者一定是對綜合因素掌控最全面的人,他們既要是好的記者、調研者、觀察者,也須有好的文學素養,同時對攝像、音樂等領域都有所精通。”紀錄片導演金哲明説。

  然而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真正具備這些綜合素質的紀錄片編導人才非常缺乏;另一方面,一部分優秀的創作人才在其作品中卻往往僅滿足於實現自我表達,對觀眾的需求關注不夠,個人風格的過度張揚直接影響了紀錄片的觀賞性和市場接受度。“市場化的紀錄片一定要做得吸引人,千萬不能把它做成自己的作品,否則就會有這樣的結局——‘當觀眾已經謝幕,熱情而激動的紀錄片還久久不願離去’。”陳曉卿説。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