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愛情故事》走紅只因青春難尋

時間:2012-02-03 10:09   來源:中青網

 

《北京愛情故事》發佈會

 

  正在北京電視臺影視頻道熱播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將於今晚落下帷幕。作為一部講述年輕人奮鬥故事的電視劇,該劇在青年觀眾群體中贏得了大批“粉絲”。喜歡這部電視劇的觀眾,親切地稱呼其為“北愛”,而劇中所觸及的種種社會現象,也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話題。

  不過,“北愛”的意外走紅,也折射出了當前青春題材電視劇類型缺失的尷尬問題。有業內專家指出,由於青春劇的製作和播出未成氣候,“北愛”的熱播固然能夠填補年輕觀眾的收視空白,但是又有哪部電視劇能夠將這股青春熱潮續接下去?恐怕還得打個問號。

  學者挑刺兒遭“圍攻”

  《士兵突擊》“兄弟連”聯袂領銜出演,當紅女星楊冪傾情加盟,30多位明星友情客串,與經典日劇《東京愛情故事》幾乎雷同的劇名——《北京愛情故事》還未播出,便抓住了觀眾的眼球。再加上該劇所涉及的“北漂”、“大齡未婚”等年輕人經常討論的熱門話題,成功地引起這部分觀眾的情感共鳴。

  據統計,《北京愛情故事》在京開播當日,即取得最高收視率2.38%的好成績,隨後其收視率一路攀升,並於1月30日達到了4.28%的水準。與此同時,該劇還登上百度搜索榜首位,成為網路上最受關注的影視作品。

  這部戲火到什麼程度?知名學者熊培雲的遭遇足以説明問題。不久前,熊培雲在網上發出微博,指出該劇在劇情上有落入俗套之處,誰知立即遭到大批網友的“圍攻”,一時間鬧得沸沸颺颺。

  《北京愛情故事》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自然有其高妙之處。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徐帆認為,這部電視劇與之前一些講述“豪門迷夢”的所謂“青春偶像劇”明顯不同,劇中人物的命運遭遇都帶著濃濃的生活質感,讓人感同身受。而那些看似詼諧幽默、細細品味卻能咂出一番辛酸和無奈的臺詞,也道出了很多人的難言之隱。

  青春劇成“稀有品種”

  雖然《北京愛情故事》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但鮮為人知的是,該劇在開播之前,電視臺方面其實並不放心。全國各大電視臺中最早播出該劇的是浙江衛視,該臺推廣部的沈丹萍表示,當初將該劇安排在黃金時段播出,“算是一次比較大膽的行動”。她解釋説,浙江衛視的傳統收視人群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觀眾,而這部電視劇卻是以20至30歲的年輕觀眾為主打人群,“要是參照以往的規矩,我們絕不會把一部青春劇作為開年大戲擱到黃金時段播出。”

  電視臺方面的種種憂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電視觀眾年齡偏大的客觀事實。在這樣的因素影響下,以年輕觀眾為目標對象的青春題材電視劇,無論是創作還是播出,長期以來都處於低迷態勢。“縱觀整個影視圈,也數不出幾個主打青春劇的創作團隊。”一位業內人士説,以當代都市為背景的青春題材電視劇,幾乎是個“稀有品種”。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甚至斷言,在國産電視劇傳統類型裏,青春劇並沒有形成自己的規模和類型,甚至沒有合適的播出渠道。據廣電總局公示的備案劇目,2010年,其全年同意公示的951部電視劇中,當代青少題材僅有30部;而在2011年,其同意公示的劇目增加至1040部,當代青少題材卻減少至18部,所佔比例不到2%。另外,儘管有個別青春劇以當代都市題材劇的類型進行備案,但其總體比例仍然不高。

  “青春夢”落地不容易

  青春題材劇的匱乏,與其創作難度不無關係。任寶茹創作的電視劇《我的青春誰做主》曾走紅一時,但這位著名編劇卻認為,反映青年人題材的作品,創作難度確實太大,“因為這些電視劇的受眾很難把控,拿不住他們的心。”而編劇馬廣源則指出,很多人將青春劇理解為只會“造夢”的青春偶像劇,“但那是灰姑娘和王子的成人童話,其實根本沒有落地。”

  不過,讓青春劇實現“落地”並不容易。“你戲裏的情節、臺詞都得契合他們年輕時尚的個性。”馬廣源説,“跟不上他們的所思所想,你就很難找到他們的情感共同點,若是扒網上的過時段子,有可能反倒被嘲笑。”而任寶茹則認為,“80後編劇雖然貼近他們自己的生活,但由於他們身上還有很多東西都沒有塵埃落定,其作品常常是時尚有餘,而沉澱不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