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媒體人既“線上”,又“在場”

時間:2012-01-04 13:37   來源:新京報

  ●2011年,媒體人從一個在椅子上發言的人,變成一個拿著事實才能登上椅子的人

  ●描述一種全景式的中國,需要媒體人的專業主義精神:堅守事實、堅守理性、堅守對話

  梳理2011年發生在中國傳媒界的林林總總,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隨著這一年國際國內大事空前增加,中國媒體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突發事件的現場、國際新聞的前沿、自然災害的風口浪尖。

  但是更多的時候,我願意用堅守來形容他們的行為。

  在某種意義上説,今天中國傳媒人的堅守更為珍貴。

  一、艱難轉型中堅守職業榮譽

  社交媒體從新聞的時效性、社會動員能力、多元聲音的互動三方面,都改變了媒體生態,對於新聞人來説,需要艱難的轉型。

  2011年,是21世紀頭十餘年中,重大新聞最為集中的一年,更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快速變動,國內社會結構調整的一年。

  進入21世紀頭十年,中國新聞人曾經在媒體轉型和職業成長的軌道上快速前進。第二個十年剛開始的時候,這種轉型和成長仍在繼續,但是外來的壓力,利益集團的誘惑,輿論的喧囂,都成為對新聞人的衝擊。

  2011年,中國媒體面臨兩個方面的巨大挑戰,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利益群體試圖借助媒體表達自己的主張,影響社會輿論和各方面的決策,甚至進而綁架民意;另一方面是媒介技術的挑戰,當人人都能在微博上成為“記者”、“新聞發言人”的時候,媒體人的專業性和職業榮譽感如何捍衛,該怎麼做新聞。

  今年,我想,很多媒體人都會有這方面的疑問。

  但是與此同時,這一年又是“新聞大年”。

  從開年時西亞北非的社會劇變開始,國際上先是日本大地震、海嘯、核泄漏,然後是利比亞國內衝突持續了7個月,在下半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發酵、倫敦騷亂、“佔領華爾街運動”此起彼伏,甚至連風行國際新聞中10年的本拉登也被擊斃。

  而國內,今年新聞和突發事件更是頻發。一方面是以房地産調控為代表的經濟議題成為新聞焦點,另一方面從年初開始,雙匯事件、搶鹽風波、郭美美事件、723動車事故、康菲溢油事故、校車事故等重大突發事件也給中國媒體提供了大量的新聞素材和深入多元的報道視角。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在2011年的興盛與發展,也需要新聞人繼續堅守新聞專業主義。

  我們的確看到了社交媒體的巨大影響力,它從新聞的時效性、社會動員能力、多元聲音的互動三方面,都改變了媒體生態。我們看到紅十字會風波的緣起是微博,723動車事故的最初現場消息來自微博,校車事故的爭論發自微博。社交媒體的發展對於社會是好事,對於媒體人來説卻需要艱難的轉型。

  是全面向新媒體致敬,還是用專業主義對接媒體技術發展,重新給自己尋找一個時代定位?雖然説二者在2011年還不存在絕對的矛盾,但是如何讓媒體的聲音不會淹沒在浩如煙海的聲音中,用什麼方法實現媒體資訊服務的突圍,其實成為了各位媒體人心裏想,嘴上説,行動開始的地方。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