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狂轟亂炸的資訊侵擾
時間:2011-06-10 11: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1357名上班族進行的調查顯示,69.2%的人認為周圍人普遍不能準時完成當天的工作任務,73.0%的人認為當前職場人士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嚴重。其中,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排在第三位的是“不時停下手頭工作,去關注新聞或其他事情”。
職場人士不能準時完成當天的工作任務,有很多原因,如個人習慣、公司的組織結構、工作性質等等,因“關注新聞”所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不過是其中一個很微小的細節,但是,這樣的細節也許正在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時間,自覺不自覺地打開QQ、MSN,瀏覽微博,每隔一段時間查查電子郵件,點擊隨時可能彈跳出來的窗口……這類“其他事情”佔用的是時間,積少便成多。況且,重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是因人而異。這種對“多任務”的處理,必定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從而降低工作的效率。
按説,職場人士工作時間關注新聞或其他事情只是個職場話題。但是,放在網路發展的大時代,卻又不僅僅是個職場問題,因為資訊的氾濫從一開始就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科技進步、網路的普及似乎招致了太多保守者的批評。1971年,離網路的誕生還有20年,谷歌的締造者們還沒有出生,經濟學家西蒙就寫下了也許對我們的現代化進程最簡明的描述:“資訊所毀滅的東西顯而易見:資訊的豐富造成了注意力的匱乏,它毀掉的是資訊接收者們的注意力。”
的確,今天網路資訊的爆炸讓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很多“廢物”與“垃圾”上。尼古拉斯-卡爾在《網際網路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淺薄》一書中也説,我們變得對掃描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但是,我們正在喪失的卻是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然而,注意力不集中,真的都是壞事嗎?《聖經》上説,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他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泰勒 科恩在《達蜜經濟學》一書中似乎就不這樣認為。科恩認為多任務不是壞事。當處理短小資訊的時候,同時幹好幾個任務,比如説一邊看新聞一邊聊天,是高效的方式,而且人的多任務能力可以訓練。更重要的是,多任務工作可以讓我們對這些小事情保持興趣。科恩熱烈歡迎網際網路技術給人們帶來的種種方便。
注意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了大腦與其他類似的神秘處理過程諸如情感、記憶、身份、願望、動機、情緒之間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和其他器官有所不同的是,大腦是能根據經驗來改變工作方式的,這種功能被稱為神經的可塑性。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我們的資訊量在一天一天地變大,網際網路也在逐步地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動拒絕網路的侵襲似乎很快被網路的力量所淹沒。也許,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對網路世界適應的如何?
我們專注于一項複雜任務的技能似乎正在被氾濫的資訊所消解,而能讓我們有所發展的,也許是另外一種技能,即把網路上雜亂無章的、不相干的東西又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東西,正是網路社會才能夠幫助我們在之前看起來毫無關聯的事情之中找到強有力的關聯。很難想像,在網際網路、電子時代成長起來的下一代,會不會如我們消極地認為的那樣,注意力會永久地分散下去。集中與分散也許是一對矛盾,人們不可能只需要分散而不需要集中。這種在網路中生成的集中注意力的技能也許還需要時間加以訓練,或許我們適應網路環境的時代才剛剛開始。(若塵)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