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高雄氣爆事故 焦急臺經濟止步不前(7/28—8/3)

時間:2014-08-04 15:36   來源:台灣網

  上周,臺灣復興航空澎湖空難發生不到10天,高雄市1日淩晨發生可燃氣體外泄爆炸事故,至今至少已造成28人死亡、292人受傷。氣爆事故令人震驚痛心。上周,一連三天的“全臺經貿大會”結束,大會為臺灣經濟發展建設出謀劃策,也發出一年以來島內各界支援服貿的最強聲音。此外,臺北選情方面,沈富雄感慨其錯估情況,選情低迷,柯文哲與連勝文的競爭仍在持續。

  高雄氣爆事故令人震驚痛心

  高雄市1日淩晨發生可燃氣體外泄爆炸事故,至今至少已造成28人死亡、292人受傷。事件發生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十分關心,指示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負責人向臺灣有關方面轉達他和大陸人民對在本次事件中不幸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對遇難者家屬及受傷同胞的誠摯慰問。意外發生後,大陸同胞紛紛表示關注與慰問,充分彰顯“兩岸一家親”的骨肉深情。

  香港《大公報》發表評論指出,找出引發這次事故的原因和源頭,也是臺灣方面當務之急的工作。當晚從氣體泄漏到發生爆炸,期間足足有三小時。高雄方面已在調查該公司是否涉及處理疏失等責任。另一方面,但高雄市政府並未能迅速做出分析,採取封鎖、疏散等應對措施,錯過了或避免災難的黃金三小時。只有認真徹查氣爆慘劇、深刻反省,才能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臺灣《中華日報》發表社論認為,連鎖氣爆爆出現代都市的剛強與脆弱。若將都市比做人體,人體有成長期、茁壯期、衰老期,都市則有成長期、茁壯期、繁榮期,亦即人體終會老亡,都會只會繁榮。然則,現代都會在剛強外表下難掩其脆弱的一面,有如人體檢出癌症,而且癌細胞可能擴散。高雄市發生發連鎖性大氣爆,警示各都市都該徹底健康檢查了。

  馬英九上週六(2日)變更行程南下高雄,前往高雄市三多路與凱旋路口氣爆意外現場,視察救災,並慰勞救災警消和軍隊人員。卻遭到部分人士嗆聲。臺灣《工商時報》説,有心人士趁機挑撥對立,製造更多的惶惶不安,這才是當今社會更深層的悲哀。同樣,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也呼籲,面對災難,應該“口水少一點,愛心多一點”。評論認為,實在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以尖酸刻薄的言語彼此傷害,或者惡意誤解他人的好意,增加對立與負面的情緒,並無助於災後重建和心靈的複元。

  臺灣《經濟日報》分析稱,高雄作為石化重鎮,這次氣爆所暴露出石化業發展的種種問題,若不做徹底厘清及全盤面對,類似悲劇還是無法完全避免。石化業未來何去何從?也是必須面對的另一挑戰。

  臺灣業界按耐不住 誰綁架臺灣經濟?

  一連三天的“全臺經貿大會”日前結束。大會由臺當局牽頭組織,邀請島內各界人士與會,為臺灣經濟建設出謀劃策。與會人員無不對臺灣當前的“悶經濟”表示憂慮,紛紛表示臺灣若再蹉跎歲月、故步自封,只會越來越被邊緣化。

  香港《大公報》發表評論指出,這是近一年來島內各界發出支援服貿的最強聲音,顯示臺灣業界對民進黨一再阻撓服貿通過相當不滿。最新民調也顯示,島內支援服貿協議的民眾一直在增加,已經超過了反對者,反映了支援服貿儘快實施已成為臺灣社會的普遍共識。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韓國,中韓雙方明確提出爭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高水準中韓FTA談判。此消息立刻引發臺灣島內強烈反響。華廣網刊載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敏的文章指出,臺灣地區與韓國經濟消長是各自不同發展模式的結果,同時,綠營勢力“逢中必反”嚴重制約臺灣經濟發展。島內民眾必須正視,加快ECFA後續談判進程、依託大陸才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路徑,任何疏離、減緩兩岸經濟合作的舉措傷害的不僅包括臺灣的經濟利益、島內民眾的福祉,還有臺灣的明天。

  臺灣經濟的“生死大事”引得業界憂心忡忡。島內媒體指出,臺灣實在沒有再對立惡鬥的空間,如果經濟繼續被政治綁架、被民粹主義綁架,臺灣將沒有活路。香港中評社認為,臺灣提振經濟須得打破政治枷鎖,《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指出,民進黨的百般掣肘,只念“拖”字訣,揮舞意識形態大旗來模糊焦點。解套臺灣悶經濟,表達憂心之餘,作為執政黨的國民黨也要認真思考怎樣才能不被民進黨牽著鼻子走。

  沈富雄感慨錯估選情 壓力巨大

  參選臺北市長的沈富雄日前表示,“我高估了自己的本事!”他也坦承誤判了臺北市民的感覺,自己在這場選舉“正在被邊緣化當中”,就是“要死不活、要活不死”的狀態。

  臺灣《中央日報》認為,沈富雄無論社會形象、政治歷練,柯文哲豈能相比?沈富雄這方面其實並沒錯估自己,關鍵是錯估兩者雖都是無黨籍,他是真的,柯文哲是假的。沈富雄選情低迷,反映出所謂“不分藍綠”,即使在人民水準相對較高的臺北市,小型選舉或許尚有空間,選市長這般大型選舉,是不存在的。不如回歸到政黨政治本質,擁藍或擁綠,臺北市民應作正確選擇。臺灣《中國時報》則刊文直言,除了高估自己,沈富雄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低估了臺北市的選民!沈雖然近年來發言轉向中立,但只要稍有常識的人都能分辨,他的言論只是替綠營擦脂抹粉,更無法掩飾他內心深綠的本質。(台灣網 張潔)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