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開會氣場大不同?蔡英文表態有陷阱?(11/11—17)

時間:2013-11-18 08:29   來源:台灣網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吸引兩岸三地媒體高度關注,將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怎樣的強勁動力?三中全會與幾乎同時在島內召開的國民黨第十九次全體代表大會,引發臺灣媒體的對比,兩黨氣勢有何不同?蔡英文在一場演講中提出兩岸皆應前瞻未來,為兩岸經濟的互利雙贏建立全新的互動與溝通模式,這一罕見的正面表態,會有什麼陷阱嗎?

  兩岸三地聚焦中共三中全會

  11月9日至12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引領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性會議,它吹響了未來中國改革的“集結號”,也必將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三中全會吸引了臺灣媒體的高度關注,島內各大報紙均以顯著版面進行報道。臺灣《中國時報》12日社論指出,從臺灣的角度來看,樂見大陸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政策,也理解全方位的改革有其一定的難度與風險,但改革的方法要循序而漸進,如何以有限的資源和能力抓大放小,如何把握重點,如何及時回應民意的期望,如何健全法治,如何在住房、醫療、教育、戶籍、社保方面滿足民眾要求,如何把中國大陸建設成全面的小康社會,讓理想的中國夢與現實的生活能夠充分結合起來,這是習李體制的最大挑戰。

  大陸涉臺專家嚴安林13日發文指出,在兩岸關係中,無論是經濟交流還是人員往來,都與大陸的改革、發展與開放密不可分。三中全會描繪了大陸新一輪“改革路線圖”,鞏固拓展兩岸經濟合作成果,為兩岸關係提供重要動力。特別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陰影尚未消散、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仍不景氣的情況下,大陸在世界各經濟體中是“一枝獨秀”,大陸市場將為臺灣經濟發展繼續提供廣闊空間,臺灣將從大陸新一輪經濟改革中獲得發展利基。同時大陸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也將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證。

  香港中評社15日表示,大陸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而兩岸深化互利雙贏,促進和平發展也將由此掀開新的篇章。期待兩岸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增進互信,攜手合作,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好地造福兩岸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臺媒對比國共會議:兩黨氣勢大不同

  幾乎同時間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與國民黨第十九次全體代表大會,引發不少臺灣媒體的比較,因為“纏鬥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國共兩黨,現在分隔兩岸掌握執政權力,曾經是生死仇敵,現在已經可以有比較良好的互動了”,更何況“國共兩黨的組織結構和政治運作模式接近,很值得拿來比一比”。

  臺灣《旺報》12日分析説,不容否認,大陸改革開放40年,整體而言國家社會是進步的,中國共産黨是一個可以不斷自我更新的政黨,三中全會透露出重視改革、積極改革的訊息,展現出中國共産黨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而回到海峽此岸,國民黨的十九全代會則全部聚焦在“權力”之上,也因此讓這次國民黨的全代會淪為空洞化、形式化。很明顯的,兩岸兩黨領導的理念出現很大的落差。

  臺灣《中國時報》13日社論説,中共的三中全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會後公報宣告了未來10年國家發展的願景、目標與方法,展現中國共産黨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而在臺灣的國民黨卻為避免群眾聚集抗議造成過度衝擊,移師臺中梧棲舉行第十九屆全代會,當天場外數萬群眾聚集抗議,鞋子滿天飛,場內則聚焦“馬王之爭”,榮譽主席吳伯雄清唱歌曲,一句“莫散了團結,休灰了志氣”,道盡了國民黨內對時局的憂愁。兩黨氣勢大不同。

  蔡英文兩岸經濟新思維有陷阱?

  民進黨前主席、也是下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有力競爭者蔡英文,在12日的一場演講中提出“兩岸皆應前瞻未來,為兩岸經濟的互利雙贏,為兩岸在區域經濟整合的互惠合作,為兩岸存在的歧見及爭議有效化解,建立全新的互動與溝通模式,以堅定、務實、穩健的步伐,邁向和平共榮、互利共生的正向關係”。

  臺灣《旺報》13日指出,蔡英文期盼兩岸以堅定務實穩健步伐邁向和平共榮、互利共生的正相關性,這應該是她針對兩岸關係談話中最為正面的一次,與過去反對兩岸擴大交流的態度截然不同,但是蔡沒有提到“新思維、新模式”的具體內容。民進黨要突破兩岸政策的困局,一定要有新思維,這是無可回避的事實。相信蔡英文在説這些話的背後已有一番深思熟慮,期待不久之後她會有具體的內容出爐。

  大陸涉臺專家王建民14在華廣網發文認為,這一番看似積極正面的論述若是蔡英文真正的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思維,當然應給予掌聲。然而,這只是她為“大選”佈局採取的一種政治姿態,是一種“政治表演”,旨在爭取島內中間選民的支援,並不是她真正的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思維與政策主張。而且,她的這段所謂“新思維”演講回避了核心與關鍵問題,充滿空洞、抽象的表述,還設下諸多“陷阱”。在政治意識形態主導下,蔡英文根本不可能提出積極可行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也找不到臺灣經濟發展的正確出路,只會讓臺灣經濟與兩岸經濟關係發展陷入新的迷路。(台灣網 趙靜)

更多七日視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