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憶抗戰:國恥日省思良多

時間:2015-09-18 08:56   來源:台灣網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一首《松花江上》,仿佛又把我們拉回1931年那個“悲慘的時候”。2015年的我們,剛剛送走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大閱兵,又迎來了“九一八”事變爆發84週年的“國恥日”。這場國之殤,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悲劇,是兩岸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共同遭遇的劫難;這場國之恥,是中國人民14年抗日戰爭的起點,激發了全體中華兒女不分黨派、不分民族、不分階級,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豪情壯志。這是一場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産黨分別領導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抗戰,是一場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民族救亡圖存的抗戰,時至今日,回憶那場從“九一八”開始的抗日戰爭,省思仍然良多。

  一、歷史是本教科書

  84年前的今天,隨著一聲爆炸,日軍炸毀了東北瀋陽城外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卻禍給了中國軍隊。以此為藉口,日軍突然向駐守在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至今仍令中國人感到恥辱的是:由於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佔了北大營,次日佔領整個瀋陽城,一個月時間,整個東北三省相繼淪陷,20萬東北軍精銳之師被迫撤回關內,扔下幾千萬東北同胞淪為亡國奴,長達14年。

  “九一八”帶給我們慘痛記憶,也教會我們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自強自立。從李鴻章“以夷制夷 ”的失敗,到民國政府乞求國聯干預落空,許多歷史事實都證明了這條真理,就如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時駐國聯的中國代表顧維鈞在回憶中所説:當他向各國代表逐個求援時,得到的最令他無地自容的回答是:“你們自己都不抵抗,怎麼能期望別人替你對付日本?”這一恥辱告訴我們:在強權和實力主導國際舞臺的狀態下,中國在反侵略時只有自己表現出意志和力量,才有可能取得外援,否則只會引來更多的趁火打劫。自此以後,東北的解放與中國革命的全面勝利,更進一步證明了同強敵鬥爭必須以我為主的道理,在強調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爭取外援,才是取得勝利的保障。

  除了“不抵抗”的主因,日軍敢於以少量兵力進犯東北進而欺淩我大中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認定當時處於分裂與內戰狀態、一盤散沙的中華大地,客觀上也絕無可能擁有太大的抵抗力。但他們沒有料到,中國人民在巨大的民族災難面前展現出了空前的覺醒與空前的團結,把侵略者包圍在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在大陸,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臺灣,同樣遭受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臺灣同胞也從未停止過抗爭,在日本殖民臺灣的50年中,無數臺胞先賢前赴後繼、心向祖國,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犧牲的臺灣民眾達到65萬人之多。這本浸泡著同胞鮮血的教科書明示我們:只有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才能洗刷“國恥”;只有兄弟齊心,才能其利斷金,讓我們的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