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五年憶》之一:“第一品牌”的練就之路

時間:2013-06-18 08:02   來源:台灣網

  【編者的話】從2009年的“開拓之舉”,到2013年的“共圓夢想”,海峽論壇不知不覺已經走到了第5個年頭。在兩岸同胞的共同澆灌下,5屆海峽論壇始終貫徹“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主題,始終堅持面向兩岸基層民眾的方向,始終保持草根性、民間性、廣泛性的鮮明特色,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豐富交流內涵、提升合作水準,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平臺,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站在2013年的新起點上,回顧海峽論壇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和兩岸交流合作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是為了展望兩岸未來的美好前景,台灣網推出系列文章:《海峽論壇五年憶》,聚焦這個迄今為止兩岸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參與界別最廣泛、涉及範圍最廣的民間嘉年華。

《海峽論壇五年憶》之一:“第一品牌”的練就之路

  從2009年首屆時的“開拓之舉”、2010年第二屆時“基層民眾為主角的兩岸交流時代”悄然來臨,到第三屆時的“常態化”,再到第四屆時練就“兩岸民間交流第一品牌”,海峽論壇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入第5個年頭。一次次溫馨的相聚、一抹抹亮眼的成績,歷經兩岸同胞5屆的精心培育,海峽論壇“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特點更加鮮明,“兩岸民間交流第一品牌”的影響更加深入人心。

  “第一品牌”與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緊密相連

  2008年,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順應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的共同願望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海峽論壇應運而生。5屆海峽論壇,不僅規模宏大,議題的設定也都與當時的兩岸熱點契合。可以説,每一屆海峽論壇,都與當年的兩岸關係發展形勢緊密相連,都是以促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為目標的。

  2009年,金融危機帶給全世界濃濃的寒意,首屆海峽論壇在廈門、福州、泉州、莆田舉辦,8000余名臺灣鄉親踏海而來,18場主要活動花開四地、滿眼風光,論壇中公佈的惠臺措施為兩岸經貿關係迎來加速發展期。

  2010年,第二屆海峽論壇,兩岸62家單位共襄盛舉,25場主題和系列活動吸引了1萬多名臺胞參與,其中約八成來自基層,約六成是中南部鄉親,涉及界別30個,比首屆增加了10個。

  2011年,第三屆海峽論壇召開在大陸十二五開局之年、海西經濟區規劃正式頒布、兩岸簽訂ECFA起步實施的大背景下,兩岸主辦單位增至68家,規格更高、規模更大、交流內涵更豐富。

  2012年,第四屆海峽論壇召開在國民黨馬英九贏得連任的大背景下,臺灣人民用選票表達了希望兩岸繼續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同時也為兩岸關係繼續和平發展贏得了又一個難得的四年發展期。

  時間走到2013年,第五屆海峽論壇召開時,已是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的複雜環境。當前的臺海兩岸,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當前的兩岸中國人,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聚焦親情,共圓夢想”的主議題貼近現實、意義重大,面對兩岸不可避免地要觸碰到敏感的政治議題,是退是進,測試著國共高層的智慧,也考驗著兩岸人民。

  海峽論壇走過的5個年頭,是兩岸和平發展日益深入人心的5年,是兩岸交流合作、平等協商取得豐碩成果的5年,是和平發展帶給兩岸同胞實實在在利益的5年。海峽論壇一步步地緊跟時代潮流,一步步地用草根的力量,推動著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勢頭更加強勁。

  “第一品牌”緣與它“向下紮根、向上結果”的正確思路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只有向下紮根,才能向上開出成熟美麗的果實,海峽論壇正是實踐了這樣一條正確的道路。就像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在第五屆海峽論壇大會上所説:作為由下而上的民間交流與合作平臺,海峽論壇不僅具有活力,更具有彈性,也因為它是向下紮根,而必能夠向上結果,發揮它最深遠的影響與效果。

  推動兩岸和平、穩定的發展不僅是兩岸執政者的義務,普通民眾更是扮演著“推動者”與“決定者”的重要角色。作為旨在促進兩岸基層民眾交流溝通的盛會,海峽論壇以其絕佳的創意和豐沛的魅力,持續吸引著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民眾的高度關注與熱情參與。5年來,那一灣曾經流淌著濃濃鄉愁的海峽,慢慢變成了充滿親緣和商機的和平共贏的黃金通道。

  而這樣的場景,正是兩岸有關方面積極推動海峽論壇的最終目的,因為他們深知民間力量的可貴之處:如果兩岸人民的意見不能充分發表、民間的強大創造力不能充分轉換為生産力,那一味由上而下制定出的政策就有可能流於表面甚至毫無作用。

  海峽論壇的實踐一再證明,堅持為普通民眾搭起更多平臺和舞臺,堅持發佈呼應民眾心聲和願望的政策舉措,才能讓蘊藏于兩岸民間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匯聚和升騰,從而帶動和平發展這顆“果實”越發美麗、香甜。

  “第一品牌”緣于它重交流、重親情的感性昇華

  海峽論壇誕生以來,自始至終都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在共同發展經濟的理性之外,兩岸間從來都不缺乏感性:大陸人與臺灣人之間的交往,從來都是被濃濃的親情籠罩著。就如臺灣青年創業總會理事長許旭輝先生所説:海峽兩岸的人民有一份自然且特殊的情感,特別是在閩臺之間有著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語言,這份特殊的情感牽引下,讓我們共聚一堂而且倍感親切。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國民黨副主席洪秀柱在第四屆海峽論壇上以一句閩南話俗語道出臺灣與大陸千絲萬縷的聯繫,令人記憶猶新。兩岸中國人歷經百年滄桑,從被迫分離到短暫相聚,再從相互隔絕到交流往來,走到今天可謂“來之不易”,始終沒有改變的就是一家人的親情。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唯有將心比心,以親情為貴,才能“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天下之勢,以漸而成;天下之事,以積而固。”有交流,才有感情的交融,才有親情的昇華,才有力量的匯聚。海峽論壇就是這樣一個為兩岸基層民眾搭建的全方位交流平臺,它的每一屆召開,都將兩岸人民間的親情深化一層。

  回顧海峽論壇5年的歷程:一屆屆的努力,見證著炎黃子孫孜孜以求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站在2013年新的起點上展望:兩岸民間交流的智慧之花必將跨越諸多困難、去續寫另一個傳奇。(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