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求同化異”兩岸聚共識、謀福祉、創和平

時間:2012-07-29 08:37   來源:台灣網

  以“深化和平發展,造福兩岸民眾”為主題的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8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拉開帷幕。論壇吸引海峽兩岸黨政、産業、教育、文化界四百位賢達集聚一堂,共襄盛舉。回顧從2006年4月,第一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以來,歷屆論壇總共達成了有117項有利於兩岸同胞福祉的共同結論,涵括經貿、農業、交通、旅遊、金融等領域。舉辦至今論壇已成為兩岸拓展經貿與文化合作的橋梁,更是兩岸各界增進了解,凝聚共識、謀求福祉的重要平臺,論壇不僅為兩岸經貿合作作出積極的貢獻,更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夯實基礎。

  尤記,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8年4月的“胡連會”上,提出十六字方針:“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而在2010年7月的“胡吳會”上,胡錦濤強調,真誠希望兩黨都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通過增進互信,求同化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開幕式上,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向論壇致書面賀函表示,兩岸的交流已由存異求同,進而存同化異。也提到了從“求同存異”到“求同化異”。

  兩岸血脈相連,同文同種,同懷民族復興的強烈願望。從“求同存異”到“求同化異”是昇華,是更積極作為,證明兩岸正不斷消除隔閡,解開心結,從兩岸破冰之後走向和解融合。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恰恰就是這樣一個載體,通過“求同化異”,兩岸必將不斷鞏固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物質基礎、文化基礎及社會基礎,增進兩岸經濟、文化、社會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最終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過去的七屆論壇緊扣兩岸同胞共同關心的重大現實問題,提出了許多切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共同建議,多數建議已被兩岸相關部門採納,成為實際的政策措施,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本屆論壇就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深化經貿合作、擴大文教交流三項議題展開研討,目的是為了回顧過去、總結經驗、深入思考和認真規劃今後的兩岸關係發展。本次論壇中當數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的簽署最受矚目,而這項協議是落實ECFA後續協商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政策先導的重要平臺,本屆論壇上的與會代表必將集思廣益,充分反映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和關切,為兩岸投資保障協議順利簽署送上“臨門一腳”。這個過程,正是兩岸通力協作,求同化異的實質的體現。

  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啟的大幕中,兩岸的經貿交流更加頻繁與密切,兩岸的文教往來更加深入與融合。論壇召開地點從北京、博鰲、上海、長沙、成都、廣州延伸到了哈爾濱,遍及各地,充分表明瞭兩岸關係交流發展已由小到大、由點至面、由淺入深,深入民情,滲入民心。然而,當“同”的部分越來越多的時候,化解“異”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強,因此,以“求同化異”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還要著眼于推動兩岸之間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交流,從經貿文教的互動,到政治互信之路的展開,這不僅需要兩岸同胞更多的耐心、細心,更需智慧與誠意。

  古人云:“眾力並,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一家人,只要我們都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都能夠從一家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兩岸之間就沒有什麼事情不好商量,沒有什麼問題不可以解決,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不斷開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進道路。

  的確,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上,不但需要厚植兩岸共同之利益,也要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兩岸不斷創造互益雙贏的局面,靠的就是誠意與互信。相信兩岸在秉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通過交流交往,必能凝聚更多共識,化解更多難題,不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台灣網評論員 高斯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