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兩岸兩會復談四周年的日子。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刊載社評表示,兩岸恢復商談這四年來,雙方關係發展是60年來的最佳時刻,不但得到國際肯定,也為臺灣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相信在過去四年所打下的基礎上,未來的兩岸關係勢必更為和平穩定,ECFA後續議題應可盡速協商完成,為兩岸開創更寬廣的經濟合作環境,讓臺灣經濟在歐洲債務危機的陰影下,仍能創造舉世矚目的好成績。
全文摘編如下:
6月12日是兩岸兩會復談四周年的日子,回憶四年前的今天,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與高孔廉副董事長率團赴大陸北京,展開兩會協商中斷15年後的首次復談,簽署“海峽兩岸周末包機會談紀要”與“海峽兩岸關于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協議”兩項協議。
這四年來兩岸關係的變化非常大,從民進黨執政時代的“危險邊緣”,轉變為國民黨執政時代的“和平穩定”;從民進黨時代的“圍堵對抗”,轉變為國民黨執政時代的“繁榮發展”,兩岸人民高度肯定。
這四年來,臺灣在國民黨執政下,積極改善兩岸關係,這是符合絕大多數臺灣民眾的意願,也是最符合臺灣經濟發展的需要,大陸方面也非常滿意這四年來的兩岸關係發展。
另一方面,海協、海基兩會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恢復協商,迄今雙方已經舉行過7次會談,簽署16項協議。現在海空直航、大陸遊客赴臺觀光、食品安全、金融、郵政、司法互助、農產品檢驗檢疫、漁船勞務、標準計量檢驗認證、ECFA、智慧財產權保障、醫藥衛生合作、核電安全合作協議都已經相繼實施。
這些協議有如海基會江董事長所說,在兩岸兩會所搭建的溝通橋梁上,再建設16條高速公路,降低往來兩岸的時間與成本,不但拉近兩岸人民的地理距離,也拉近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對于兩岸關係發展有極大的幫助。即將在今年舉行的第八次會談,兩會還要商議“投保協議”與“海關合作協議”。
至于ECFA後續協益方面,今年4月在臺灣召開的“經合會”第三次例會,雙方檢視ECFA貨品及服務貿易早期收獲計劃執行情形、以及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產業合作、海關合作等6個工作小組的工作進展、以及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經濟合作議題。
ECFA後續協議陸續協商完成後,對于臺灣產品出口大陸,以及臺灣服務業布局大陸,都有極大的助益,對于吸引外商赴臺投資亦有極大幫助,對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帶來非常大的效益。
今年全球經濟在歐洲債務的衝擊下,經濟成長與出口市場並不樂觀,臺灣唯有強化經貿關係,特別是拓展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才有可能安然渡過歐洲債務危機。
兩岸恢復協商這四年來,雙方關係發展是60年來的最佳時刻,不但得到國際肯定,也為臺灣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相信在過去四年所打下的基礎上,未來的兩岸關係勢必更為和平穩定,ECFA後續議題應可盡速協商完成,為兩岸開創更寬廣的經濟合作環境,讓臺灣經濟在歐洲債務危機的陰影下,仍能創造舉世矚目的好成績。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