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民主宴席”難道不是自欺欺人?

時間:2010-10-12 10:29   來源:台灣網

  臺灣《聯合報》12日發表社論指出,政治的神奇功效之一,就是能透過議題設定改變人的認知與觀感;反映在五都選戰的現象,就是小事不斷被放大,大事不斷被縮小。所以,偌大的花卉博覽會,被綠營用幾株空心菜爆炒成一個天大的“弊案”;至於民進黨原承諾在黨慶時提出的“十年政綱”,到如今卻仍是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樓。

  社論説,民進黨最初之所以宣示提出“十年政綱”,是希望借一次全新的治臺論述,清洗陳水扁時代失敗的執政形象,重新展現自己作為在野黨的執政視野和格局,爭取民眾認同。然而,原承諾在9月28八日24週年黨慶提出的政綱,自8月間首度提出備受議論的“多元族群篇”之後,期限即一延再延。今年黨慶,民進黨又僅草草提出不在原先規劃的12篇中的“司法改革”,借搭“白玫瑰司改運動”的便車應景了事。看來,民進黨的“十年政綱”若非已然胎死腹中,至少已是難産。

  社論分析:十年政綱之所以難産,不外幾個原因。其一是內部因素:民進黨內意見分歧,黨中央無力整合各方看法,難達共識,不如擱置。其二是策略考慮:五都選舉迫在眉睫,若此際提出十年政綱,反易因內容未盡妥善而招致外界批評;在選舉優先的考慮下,拖延才是上策。其三是現實的局限:民進黨一向是論述的巨人,雄辯滔滔;卻是行動的侏儒,無力實踐自己的主張。尤其在經濟發展、兩岸關係等議題上,倘仍由“仇中”、反ECFA的立場出發,已難發展出對臺灣有利的政策主張;但若要改變基本立場,又恐露出自我矛盾的馬腳,因此舉棋不定。

  對照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最近的“癟三論”,更可看出綠營過度精打細算的策略化經營,如何暴露了自己在論述和行動之間的嚴重差距。所謂“癟三論”,是民進黨強烈反對五都選舉的競選辯論由媒體或公民參與提問,吳乃仁説:“高手就要單挑,只有癟三才找幫手打群架。”言下之意,媒體和公民參與提問,都是“癟三的幫手”。

  令人驚訝的,不僅是一個秘書長用字遣詞如此粗鄙不堪,更是一個曾經手握臺灣權柄的政黨大佬,竟對代表第四權的媒體和社會公民如此鄙夷與仇視。競選辯論在臺灣早已不是新鮮事,不論是媒體提問或公民提問,或者兩者交叉進行,均曾在近年的各項選舉辯論中出現過;例如2008年“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有誰認為那樣的形式對民進黨不公?這些選舉辯論會的形式,若非民進黨主動提議,至少都是經過雙方同意,而在對等、公平的原則下進行的。孰料,今年它一翻臉,就把參與提問的人貶為“癟三的幫手”,把辯論形容成“打群架”。

  社論説,吳乃仁不是初出社會的菜鳥,他的這番謬論當然不會是由於“失言”。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癟三論”,除了反射民進黨不可自拔的“對立意識”,是否也映照了它內心深處的“反社會”情結?一向言必稱“尊重民意”、動不動就要舉行“公民投票”的民進黨,今天卻極力反對臺灣的“公民”參與辯論提問;難道,人民只是一個投票機器,沒資格在更具深度的政治論辯中扮演角色?

  花博是臺灣向世界展現軟實力的舞臺,民進黨卻拿了幾株空心菜窮追猛打,為了選舉利益,扭曲大局;相形之下,民進黨承諾展示的“十年政綱”卻在漫天的選舉硝煙中消逝得無聲無息。兩相對照,政治人物關照的輕重和先後,多麼不成比例;政治人物變換臉孔及扭曲事物的能力,又多麼令人防不勝防。

  社論最後指出,重要的是,選民要如何不被選舉的炮火和硝煙所迷亂和混淆,要如何在一定的關注中保持對政治操作的辨識力。如果只看到半碟空心菜,卻不見主菜“十年政綱”這壇佛跳墻出菜,民進黨的這桌民主宴席難道不是自欺欺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