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是臺灣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好契機

時間:2010-03-24 09:14   來源:台灣網

(中新網資料照片)

  最近島內某些政黨人士一再以照顧弱勢産業為藉口,或是用程式性的手段,如“公投”,企圖用政治力去阻擋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4日發表社評指出,臺灣是個民主社會,我們應該尊重並傾聽不同意見,但是我們更希望臺灣民眾能以經濟專業、理性思考ECFA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臺灣若能與大陸簽署最有利於臺灣經濟發展的ECFA,將是臺灣經濟轉型升級最好的契機。

  社評説,眾所週知,自2010年1月1日東盟加一成立後,大陸與東盟成員將有超過90%的産品實施零關稅,大陸對東盟平均關稅從目前的9.8%降到0.1 %。相較而言,臺灣出口至大陸的産品平均還要徵9%左右的關稅,産品競爭力無疑會大受影響。

  面對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臺灣若不能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經濟很有可能被國際社會所邊緣化。因此,與大陸洽簽ECFA,並進一步與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洽簽FTA,享有降低關稅與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優惠待遇,使臺灣從事外貿的企業能站在公平基礎上與其他地區的企業競爭,這已是臺灣經濟永續發展不得不走的道路。

  兩岸簽署ECFA的主要內容就是降低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促進彼此的投資與貿易往來與提升雙方的經濟發展,臺灣若是能集中精力,簽署最有利於臺灣經濟升級轉型的ECFA內容,相信能為臺灣經濟創造轉型升級的契機,對企業的發展絕對有利,而企業能夠永續發展,才能雇用更多勞力,對臺灣整體的就業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社評指出,有少數人一再以照顧弱勢産業藉口,抗拒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如此不但臺灣的弱勢産業無法生存下去,而臺灣賴以發展的高科技産品也會被拖累,這絕對不是臺灣經濟應該走的道路,我們希望這些人士了解,産業過度保護,缺乏競爭,永遠沒有辦法成為世界一流企業,“溺愛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就是這個道理。
 
  臺灣産品不怕競爭,怕的是不公平的競爭狀態,過去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大幅降低關稅與開放島內市場。再加上新台幣大幅升值,從1比40升到1比25,升值幅度超過 35%,當時也有許多人説臺灣的弱勢産業要關門大吉,做不下去,甚至走上街頭。

  可是事實證明,當時臺當局採取輔導升級轉型及相關救濟措施,臺灣産業結構順利調整升級,臺灣反而愈戰愈勇,對外出口大量增加,由2002年的1,353.1億美元,增至2008年的2,556.2億美元,成長幅度超過88.91%。

  至於當時大家認為臺灣的弱勢産業,如農業,反而轉型升級,開創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舉例而言,臺灣的蓮霧、香蕉、釋迦、芒果等,甚至是稻米,現在也發展出小包裝、添加營養、甚至發展出有機米,如臺東池上優質米,價格成長許多,為農民增加許多收入。

  甚至一向被稱為弱勢産業的毛巾業,雖然從業人員不多,現在也發揮創意,將毛巾做成蛋糕、卡通人物等可愛造型,一躍從製造業成為文化創意産業,這就是臺灣人的智慧,可以生産高附加價值的産品;也是臺灣人的精神,在面對國際經濟情勢的客觀變遷,不怕競爭,找出自己的出路。

  既然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大趨勢臺灣無法改變,就唯有發揮臺灣人的智慧與精神,勇敢去面對它。站在臺當局立場,要協助這些今天被稱為弱勢的産業,轉型成為明天的優勢産業。目前針對兩岸洽簽ECFA,當局已經編列950億元新台幣協助企業轉型升級;“勞委會”也編列365億新台幣協助勞工朋友提升就業技能,使臺灣經濟轉型升級,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體。

  社評最後説,面對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臺灣沒有閉關自守的本錢,唯有勇敢面對,與大陸簽署最有利於臺灣經濟發展的ECFA內容,創造臺灣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臺灣經濟才能永續發展。若是一再以照顧弱勢産業與“公投”程式為由,阻擋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屆時恐怕臺灣的後代子孫將不會有富裕繁榮的生活可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