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財經新閣”重建安樂臺灣

時間:2008-04-24 16:24   來源:台灣網

  

  劉兆玄(左前一)週一召開臺灣新當局“內閣”人事公佈記者會,公佈首波“閣員”名單共17人。(臺灣東森新聞圖片)

   臺灣“總統大選”後,眾人關切的“新閣”人選,本週一終於公佈第一批17人名單。雖各方評價不一,但稱頌的遠比貶抑的多,值得肯定。

  在名單公佈前,民進黨“立法委員”們,即以傳聞中的“閣員”年齡,譏諷為“千歲內閣”;待第一批名單公佈後,又指稱“新瓶裝舊酒”了無新意;臺灣《經濟日報》社論認為,這種盲目的指責,並不公允。面對民進黨八年搞慘的爛攤子,又面臨國際經濟停滯膨脹的挑戰,如不選用經驗豐富的老臣,如何能穩住政局,開創新境?

  社論完全認同馬英九選用“閣員”的原則,“用人唯才、唯德”,不問年齡、不問省籍、不問族群,祇要能為臺灣謀福利就好。尤其在年齡方面,更不是重要限制因素。在國際間,大家都知道英國丘吉爾戰後二度擔任首相時已77歲高齡,到如今仍被英國人民譽為最偉大的首相之一。日本二戰後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上任時已68歲,為日本從戰後廢墟中重建,奠定日後20多年的快速經濟成長,成為經濟大國之一的基礎。再看美國裏根總統上任時也高齡70歲,不僅克服第二次石油危機,且與蘇聯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擺脫冷戰陰霾,于1983年帶領全球經濟復蘇;在其兩任內後六年的1983-88年,美國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4.2%,創戰後最高紀錄。

  再看島內財經重臣李國鼎,在其擔任“經合會”副主委、“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後,被任命“行政院”政務委員時,已高齡67歲,開始推動高科技産業發展,使臺灣成為高科技産業重鎮,為近20年來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軸,而被譽為“科技教父”。還有孫運璇,在其被世界銀行聘請到奈及利亞,離開臺灣電力公司協助奈國建設電力,兩年後返臺擔任“交通部長”、“經濟部長”,于1978年出任“行政院長”,也已65歲,與準“閣揆”劉兆玄同年。孫運璇擔任“閣揆”六年期間,不僅克服中美斷交及第二次石油危機的衝擊,而且設置新竹科學園區,並於“行政院”下設“文化建設委員會”,在全面推動高科技産業發展同時,重視文化藝術的發展。在其任內平均每年失業率降至1.73%,1980年貧富差距按五分位法計的高低所得組每戶所得差距,降至4.17倍,均創歷年新低,使臺灣民眾都能享受到安和樂利的生活。孫運璇也被譽為“最稱職的行政院長”。

  社論表示,我們不厭其煩的介紹“老臣”、“老將”的功績,無非在説明,能成為偉大的“閣揆”與“閣員”,不在年齡的大小,靠的是豐富的經驗與智慧。以李國鼎與孫運璇當時的年齡,遠在這八年民進黨陳水扁所領導的“閣揆”與“閣員”年齡之上;但這八年來民進黨執政的政績,自四小龍之首,變為龍尾,失業率及貧富差距,創歷年新高。更嚴重的是執政者挑起政黨惡鬥、族群分裂,社會秩序紊亂,法治蕩然無存,文化道德淪喪,再加以第一家庭及高官的貪瀆無能,陷大多數人民于痛苦之中。與孫李時代何可同日而語?這也是兩位“老臣”故逝多年後,仍被人懷念與追思的原因。

  社論指出,“520”“新閣”上任後,要在短時期內提高士氣恢復信心,而且要做到準“閣揆”劉兆玄所要求的“沒有空隙的銜接”,“馬上,拼經濟”。就所公佈第一批“閣員”名單觀察,其中有七位是過去財經“老臣”,其中準“副閣揆”邱正雄是國民黨時代的“財政部長”外,其餘六位均是副首長或一級主管;他們都是菁英,具有豐富經驗,且有專業背景的“老臣”。相信他們在未上任前即在了解現況,尋覓問題所在,並研擬因應對策;一旦上任即可檢視問題與所擬對策,沒有太大差異後,即可落實執行。而且也不必花太多時間培養團隊默契,以他們豐富的經驗與智慧,應可使當局整體的運作儘速導入常軌,進而解決各項問題。若任用新人,必須經過一段學習、磨合與適應時間,即使能提出對症下藥的良方,在時間上不知要延到何時才能執行,恐負民眾急切改善的期待。

  社論亦指出,雖有人質疑這批前朝財經“老臣”,在2000年由於他們的施政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而被政權輪替掉,而今“老臣”復辟,擔心過去施政沈痾又重新上演。但這種質疑搞錯了對象;上次政權輪替關鍵在於前“總統”李登輝搞黑金政治及錯誤的兩岸政策,導致臺灣向下沉淪,而被人民唾棄所致。當時李登輝的威權與獨裁領導,即使“閣揆”要振作亦無能為力,遑論“閣員”、副首長與一級主管了。

  社論最後表示,我們相信,這些財經“老臣”歷經失敗下野,八年的錘鍊再度出山,必有抱負與使命感;再加新枝政務委員朱雲鵬及“經建會”主委陳添枝,都是極優秀的經濟學者,而且長期從事臺灣經濟的研究,老幹新枝相互搭配,相得益彰。在新的領導與新的思維中,不僅在短期內能克服當前面臨的困局,在國際經濟停滯膨脹中,脫穎而出,再創新局;稍假時日,誠如“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所期待的,建立可長可久的制度,重建安和樂利的臺灣,可拭目以待!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