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繼往開來” 當局須再加把勁

時間:2010-11-22 14:07   來源:台灣網

  臺“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佈了臺灣第三季的經濟成長率,達9.98%,數字亮麗。確定今年已知前三季的成長率,依估算若出口廠商能多增加一億美元以上訂單,則全年的經濟成長幅度將超過10%。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前三季經濟表現不壞,但是這樣的表現只能算是“繼往”,還不能算是“開來”。要做到後者,行政當局須要再加把勁。 

  

  全文摘編如下:

  這樣的成長力道當然多少與2009年的頹勢有關。當時,在全球經濟蕭條的情況下,各地GDP數字都極為難看,於是“基期”數字就被壓低。日前“主計處”所公佈的數字是今年相對於去年,在基期值壓低的情況下,成長率當然也就偏高。預計到明年,臺灣的經濟成長又回到約4.51%,也就是大蕭條來襲之前的水準。因此,2008至2010年之間的先落後起,大致反應出自蕭條谷底回升的景氣波動,但不宜解讀為“自此海內外情勢一片大好”的全面榮景。 

  雖然今年前三季的亮麗表現是肇因于去年偏低的基期數字,但我們還是可以就這一段景氣迴圈的起伏歷程,做一番比較。景氣波動有落有起,而表現好壞的標準,就在於滑落不要落得太深、彈起要起得幅度驚人。在亞洲四小龍之中,韓國2009年衰退的幅度最小,但今年反彈也就有限。如果2008年定基為一百,則韓國這兩年的凈增幅為6.5%。四小龍中今年表現最佳者為新加坡,年成長率為14.5%,而兩年凈增幅為13.01%。同樣的計算標準,得知臺灣與香港過去兩年凈增幅分別是8.55%與3.61%。就亞洲四小龍相比,臺灣的反彈力道次強(僅次於新加坡)、兩年間凈成長值排名第二。這樣的表現應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要細究去年到今年反彈強勁的原因,則“主計長”石素梅的解説堪稱中肯。她説,GDP大幅成長的原因主要是今年出口表現佳,以美元計價的海關出口增幅達33%,金額2727億美元則是歷史新高。民間投資也挹注不少,總額達兩兆兩千億元,實質成長率31.91%,創近45年來新高。但石素梅解釋,民間投資增加,是因為景氣復蘇,為因應國際大廠擴大釋單,以及日圓升值帶來的轉單效應,島內科技廠陸續擴充産能;此外,大陸勞動成本上升,也提高對臺灣電子和機械産品的需求,進而推升投資動能。 

  石素梅的解説讓我們有些喜悅,卻也有些憂慮。喜悅的原因是因為臺灣的民間投資終於在沉寂甚久之後有振衰起疲之勢,而一改以往臺灣成長太過仰賴單一齣口引擎的病態格局。我們所憂慮的是:這些投資的成長也多集中于電子電機産業,其動能也是間接源於外銷訂單的成長。相對而言,當局過去兩年一再大聲呼喊的新興産業,卻是進展有限。 

  舉例而言,我們的精緻農業推動始終看不到什麼大格局的躍進;文化創意産業除了海外吳季剛等零星喜訊,也未能明顯突破;生技制藥業最關鍵的一環超級育成中心(SIC),仍因少數人對202廠開發的不理性杯葛而原地踏步;國際醫療推動所需法源(醫療法專章修改)也還躺在立法院待審;雲端運算等相關産業方案像是包山包海的雜燴,也還沒有找到臺灣的利基;與文創密切相關的機構NCC,其組織法若不修改則運作根本動彈不得。如果這些當局所想要推的新産業始終不能落實,則臺灣偏重電子電機外銷的取向,就難以導正。萬一歐美經濟情勢不如預期,臺灣出口成長的引擎就有再度熄火的危機。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馬當局走“兩岸開放”這一條路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從消極面看,臺灣現在仰賴電子、電機、光學産品外銷的産業架構,必須要靠穩定的兩岸環境。從積極面看,開展大陸板塊也才能為臺灣帶來絕佳的佈局契機,為我們在ICT傳統重點之外開闢第二春。總之,臺灣前三季經濟表現不壞,至少使馬當局不致有失業率或其他經濟數據的壓力。但是這樣的表現只能算是“繼往”,還不能算是“開來”。要做到後者,行政當局須要再加把勁。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