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大陸學歷 是臺灣向前發展跨出的第一步

時間:2009-12-07 08:24   來源:台灣網

  上月中旬臺“教育部”宣佈要開放採認大陸四十一所大學學歷後,各界基本上都持正面的態度。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教育部”能夠踏出開放學歷認證的第一步,我們予以肯定。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值得當局開放改善的措施,值得一併思考規劃。

  從島內社會文化的大架構來看,不承認大陸的大學學歷,有閉關自守,久而久之社會就會傾向內觀、排外、與世界脫軌,也會面臨退化而拒絕進步的危險。説穿了,所有對外在明顯事實拒絕承認的政策,都是內觀而封閉心態的投射。臺灣若要在廿一世紀繼續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角色,非得徹底改變這樣的封閉心態不可。

  就薪資待遇而言,臺灣社會對於準公營事業的“首長”待遇一向眼紅,月薪十幾萬就輕易歸類為肥貓,追殺抹黑無所不用其極,完全不理會國際形勢,也不在乎什麼樣的待遇才能聘請到能幹的人才。就大學校園而言,許多大學的行政主管都是各單位成員直接或間接普選産生,不但難有外面人才的加入,而當選的主管也不便對其“選民”做大刀闊斧的改革。攤開各公營事業單位與學術研究單位的紀錄,過去廿年來各機構幾乎很少能請到國際人才加入。就産業發展而言,當年孫運璇、李國鼎、張忠謀等人播種的ICT産業,廿五年後雖然為臺灣帶來了豐碩的收穫,但邊際報酬已明顯遞減,後繼顯然無力。社論指出,總之,臺灣的領導人才幾乎已經斷層,整體的民粹社會環境也難以接納出類拔萃的卓越人士。

  社論指出,更令人憂心的則是年輕新血的加入也呈現青黃不接。資料顯示,臺灣海外留學的大專生比例已從1967年的19.05%降為2007年的15.2%。更包括了短期的“遊學”,其實是富裕家庭給子女提供的旅遊活動,求學意義極為淡薄。海外留學的人數少,則將來能夠回臺灣服務的人才自然就少。這個時候,比較可能的人才浮現模式就是廣納資淺的科技文化人士來臺,而讓臺灣社會擔負起培育養成的責任,廿年或卅年後或許也能出現優秀的人才。

  但不幸的是,臺灣的民粹氣氛不但拒絕承認學歷、自行縮減可能的人才來源,更在薪給報酬上流行平頭平等,以致于新進人員的起薪幾乎只有香港、新加坡、大陸等地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完全沒有競爭力。前一陣子臺媒也揭露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臺灣國際人才競爭的劣勢,是臺灣廿一世紀面臨的真正挑戰。失去了人才吸引力,臺灣在知識經濟時代將一無所有;這是民怨調查排名永遠無法反映的環節,也是行政當局不能回避的責任。

  社論最後表示,要解決臺灣人才流失的問題,就要勇敢地面對封閉民粹的問題,至少要在大學校園做些突破,不能再在平頭主義、內觀閉鎖的歪風下得過且過。這樣的改變,真的需要大魄力與大決心,但這也是臺灣未來發展的大環節與大關鍵。承認大陸學歷算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的第二步第三步,當局還得加把勁,用力跨出去。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