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開放陸生來臺及採認大陸學歷的必然性

時間:2009-11-20 10:03   來源:台灣網

  臺當局“教育部”規劃明年六月前開放陸生來臺及採認大陸學歷,其中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大學、研究所人數,估計每年約有二千人;至於採認大陸學歷,則鎖定較績優的四十一校,並擬追溯到1997年。臺灣《中華日報》20日社論表示,現今教育已步向全球化,這兩項政策是回歸教育基本面不得不為的選擇。

  

  在大陸已開放臺生就讀並承認臺灣學歷下,開放陸生來臺與採認大陸學歷,如謂為“有來無往非禮也”的作為,未免不夠莊重,畢竟這是臺灣突破性的教育政策。事實上,開放陸生來臺與採認大陸學歷是一體的兩面,在政策推動上不能有所偏頗,而必須齊頭並進一步到位。在紛擾多年後,終見這兩項政策定期啟動,毋乃時機已趨於成熟。

  首次政黨輪替之前,國民黨即有意先行採認大陸學歷,而後再開放陸生來臺,乃于1997年10月,由“教育部”公佈“大陸地區學歷檢核及採認辦法”,其法源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學歷之採認及檢核辦法由教育主管機關訂之。但這項辦法公佈第二年,“監察院”認為“研議不夠嚴謹”提出糾正,致使大陸學歷之採認就此擱淺。

  然而,“監察院”對“教育部”提出糾正,並非採認大陸學歷停擺的唯一因素。當時由“教育部長”吳京主導提出大陸學歷採認辦法,適值“前總統”李登輝“非官式”訪美而使兩岸交流戛然而止之時;換言之,當時根本欠缺採認大陸學歷的環境,導致相關採認辦法流於虛文。如今時移勢轉,兩岸關係趨緩,交流日益密切,方能與開放陸生來臺就讀並同實施。

  社論説,值得強調的是,類似臺灣不讓陸生來臺留學,也不承認大陸大學學歷,放眼全球,絕無僅有,因此幾已成為國際笑柄。何況,在資訊化時代,教育全球化、學術全球化沛然不可擋,兩岸怎能阻擋學生交流互學?

  由於陸生來臺就學期間,臺灣規定不準許打工,畢業後也不準在臺就業,也不準參加公職考試,相對於大陸准許臺生工作,且開放臺灣民眾報考律師、會計師、醫師等證照,可説嚴格許多。是故,民進黨所謂開放陸生來臺,將威脅本地人就業機會,根本是杞人憂天;臺聯反對陸生來臺,反對採認大陸學歷,則被意識形態所囿。

  目前臺生赴大陸就學,每年約有一萬四千人,預料大陸學歷可以採認後,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報備,登陸就學的臺生數將急劇增加,已屆役齡的男生則可辦理緩召,不再有兵役問題;至於開放陸生來臺上限,“教育部”初步定為大學招生額的百分之一,約有二千人,不少大學嫌名額太少,有待實施後再做檢討,以決定是否逐年適度增加。

  社論最後表示,兩岸學生交流,可紓解臺灣部分大學招生人數不足的壓力,更是兩岸增進相互了解的最好渠道。開放陸生來臺及採認大陸學歷“千呼萬喚始出來”,其恢宏的效益應是可以期待的。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