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退稅救不了出口 臺當局經濟政策需謹慎

時間:2009-02-13 10:25   來源:台灣網

  臺媒《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二月十日在馬英九召見臺灣行政部門財經官員之前一天,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恰好公佈了一月份海關進出口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元月臺灣出口總值較去年衰退了四十四˙一%,而進口更大幅衰減五十六˙五%,幅度令人觸目驚心。雖然今年春節在一月,而使得海關進出貨減少了約七天,但即使將此予以調整,進出口的衰減還是十分驚人。 

  稍微了解外貿實務的人都了解,出口衰退是因為歐美經濟不振、購買力衰退,故廠商訂單銳減,而出口貨品所使用的原料或組件進口,當然也因而大受影響。就産業別來看,出口衰退比例最大的,還是集中在光學、電機、精密儀器等,與上個月差別不大。由於臺灣出口衰退多是以“可早買可晚買、可買可不買”的彈性需求商品為大宗,故前述“出口衰退來自海外經濟不振”的論述也得到相當的左證。 

  社論指出,臺當局面對進出口的衰退雖然心急,但是在行動上卻還是要穩重行事,千萬不能因為官員著急,就胡亂推出些無厘頭的所謂解救方案。例如近日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要回復出口退稅以協助廠商爭取出口訂單的説法,就讓人難以茍同。以出口退稅提升出口業績不但欠缺説理,更與過去半年所犯的錯誤如出一轍。我們逐一臚列如左,可以幫助臺當局高層做些比對。 

  社論説,一、九月上旬,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曾提出降證交稅救股市的説法,遭到外界強力撻伐。所有股票族都知道,沒有人因為有證交稅千分之三而決定不買績優股,也沒有人因為減稅千分之一˙五而隨意決定進場買股票,故證交稅完全不是買賣股票的重要因素。

  同理,有沒有出口訂單係之於歐美的整體購買力,與臺灣出口是否退稅八桿子打不著。以財政主管部門自己估計的數字來看,每年十二億新台幣退稅金額也只佔平時出口金額不及千分之二,影響微乎其微,效果還不及些微的匯差。這是誤以為出口退稅是出口衰退的關鍵。 

  二、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先説要降稅,但又説細節要與經濟、農委等相關部門研商,則又是在犯“降稅救車市”同樣的錯誤。任何政策先宣佈再議細節,就必然引起業者的預期心理與延宕作為,或把時辰拖後、或將契約延遲,到頭來可能反而使進出口數據更為惡化。難道當局看不到前車之鑒嗎?再説,出口退稅的項目僅三千,這三千項究竟與出口衰退的産品是否有密切相關都不知道,又憑什麼去主張退稅呢? 

  三、若要從刺激出口的角度談可能的退稅,那一定是由經濟部們如“工業局”分析、提案、規畫、建議,然後提請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配合,這才是財經分工的正確途徑。但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似乎總是以為蜀中無將,一定要由自己當救經濟的先鋒,跳到第一線,這不只是專業判斷的失誤,也是官場文化的病態。 

  社論説,臺灣經濟不好,大家都急;臺灣股市不振,大家都煩。包括郭臺銘在內的許多企業家都表示,這一波經濟不景氣深不見底,未來還有不少硬仗要打。但是急歸急、煩歸煩,臺當局出臺政策之前還是要找出癥結、對症下藥,才是正經辦法。 

  關注更多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