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許更多“郭臺銘”獻力臺灣慈善

時間:2011-01-10 09:58   來源:台灣網

  臺灣知名企業家郭臺銘,今年決定走公益風,他的公益風能不能蔚為一股旋風,成為善迴圈?臺灣《聯合報》今日社論指出,如果沒有“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民眾、企業,會有“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臺灣嗎?我們期待更多的“郭臺銘”!

  

  全文摘要如下:

  

  臺灣一份商業雜誌“新世代最崇拜的人物”調查,郭臺銘僅次於已故的王永慶,高居第二名;年輕人最想共事的老闆,也是郭臺銘。他們崇拜郭臺銘什麼?每天工時十五小時?還是,千億的財産?

  

  “郭臺銘”這三個字曾經讓人只想到錢。他一手打造的鴻海傳奇,金光逼人,成功的行銷了“鴻海”、“郭臺銘”,吸引許多菁英競相投入他的公司,及他所代表的産業,“錢”也因此赤裸裸的成為科技新貴的代名詞。

  “有錢不會讓我更快樂,甚至我痛恨自己怎會走到這一步”,郭臺銘曾如此慨嘆。其實,他不是只有錢。他近年在遭逢喪失至親之慟後,多次捐出鉅款,其中不乏高達百億者;他再婚時,更是公開宣示將捐出九成財産作公益,其中僅個人股票。他曾説,人生有三階段,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耐風寒)、為興趣做事(永不倦怠),退休後他要做公益,那是他的興趣。

  當“郭臺銘”這三個字代表的很多很多錢,變成很多很多愛,“郭臺銘”是不是內容更豐富、更有重量?

  郭臺銘去年飽受富士康風暴衝擊,曾經鼓勵員工“爭權奪利”的他,多次鞠躬道歉。“成長,你的名字叫痛苦”,這本來是他在巿場競爭中的強者哲學,吊詭地多了謙卑。

  開始低調的不僅是郭臺銘,其他企業這兩年也在金融海嘯中,歷經一波波生死大作戰;但受衝擊的不僅是企業,高居不下的失業率回歸到一般家庭,更是柴米油鹽每天的生活問題,隱藏在暗流裏的貧富不均問題日益尖銳,“仇富”心理開始臺面化。企業家從震撼、駭然到哀傷,不少人自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不錯,公司應致力超越年度目標、創造股東利益,但在創造股東利益時,能不能也思考一點社會利益?甚至把它列入公司發展裏的一個項目?一個照顧社會利益的公司,會苛待員工、破壞環境嗎?一個關懷社會利益的公司,當它賺大錢時,會讓人有相對剝削感嗎?一個不斷創造社會利益的公司,偶然出了錯、起了火,會掀起社會集體憤怒的情緒嗎?

  “每一隻公雞,都以為太陽是它叫起的”,郭臺銘曾以此提醒人不要自大;在風暴中,他也靈活轉身,痛定思痛,今年他把尾牙豪奢風轉成公益風,不愧是先知先覺者。

  郭臺銘固然是成功的典範,但成功者還有別的容顏。去年,賣菜阿嬤陳樹菊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百大影響人物,她一生貧苦卻長年捐出一點一滴血汗錢,感動許多人跟她一起行善,她是臺灣最美麗的成功者。美國一位失業漢在忙著找工作時,還成立一個“我們有時間幫助人”的網站,集合有時間(多數是失業族)的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成為經濟學人雜誌在預測2011年全球大趨勢“希望2.0的一年”中的範例,“希望2.0”這個新名詞代表的是許許多多沒有黨派、族群的人,是各地千千萬萬不斷累積的溫馨行動,何等感人。

  如果沒有“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民眾、企業,會有“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臺灣嗎?我們期待更多的“郭臺銘”!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