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嘉全的四百與蘇貞昌的四億

時間:2010-08-11 10:42   來源:台灣網

  選季來臨,候選人的支票漫天飛舞。蘇嘉全在臺中宣佈,他如果當選,將把重陽敬老金從一千六百元(新台幣,下同)提高為兩千元,其他老人福利也要比照北、高發放。蘇貞昌則批評臺北市的垃圾處理政策,並主張未來停止垃圾隨袋徵收政策,改為免費發放垃圾袋。

  臺灣《聯合報》刊載社論稱,喜歡開現金支票,似乎是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專長和癖好。從當年的老人年金,到老農津貼及各種名目的加碼比賽,對吸引特定選民、炒熱選情極有助益,卻也將民主選舉扭曲為可以現金收買的民粹操作。十年來,民眾已逐漸認清這類“政策賄選”的手法,但政治人物卻似仍樂此不疲。

  張溫鷹時代曾發放兩千元的重陽敬老金,到胡志強時代減為一千六百元,是衡度臺中市整體財政而作的調整。雖比過去少了四百,但比起臺中縣的一千元,則多了六百,顯示這個金額並不低,也有其合理性。蘇嘉全不談整體預算,一味主張加碼,誰説這不是“四百元買一張老人票”的政治算計?問題是,如果他當選要落實承諾,增加的預算要從誰身上去拔毛?

  蘇貞昌的説法是:臺北市垃圾處理費用是隨袋徵收,市府每年出售垃圾袋所得不過四億多元;一旦垃圾減量達到一個地步,光是賣垃圾袋的行政處理費用就將超過隨袋徵收的所得,形成“費不及費”的問題。所以,屆時,垃圾袋應改為免費發送。蘇貞昌的謬誤在:他眼中只看到市府出售垃圾袋的四億元年收入,卻沒有看到“隨袋徵收”機制如何激勵了市民積極投入分類、減量的無限潛力。

  社論指出,十年前,在實施垃圾隨袋徵收前,臺北市每日要製造三千多公噸的垃圾量;如今,一天垃圾量僅剩一千多公噸,較當年減少了百分之六十七。如此偌大的變化,最神奇的按鈕,就是採取了垃圾隨袋徵收的制度。每家每戶為了撙節自己的垃圾費用,都主動進行垃圾分類、減量,讓自家每一個垃圾袋都達到最高效用。亦即,一個簡單的價格機制,觸發了個別市民的積極動機,終而達到了整體城市的善的目標,這是用公權力花再多代價都做不到的事。

  蘇貞昌當年擔任臺北縣長,拒絕和北市同步實施具有進步意識的垃圾政策,讓臺北縣起步慢了一大截;現在他為了選市長,又不明就裏地宣稱垃圾袋要免費發送。難道不知道:垃圾袋一旦變成免費,勢將破壞其以費制量的心理機制,削弱市民主動分類、減量的積極性,把故事又推回從前。蘇貞昌覺得四億元不過是個小錢,他卻輕忽了整個政策透過這四億産生的杠桿效益,可能四千億都不止,這是他的邏輯盲點。

  向市民説明自己的執政願景,是候選人必須做的事;但用針對性的金錢支票來賄買特定選民,卻屬於惡質、投機的一類,把選舉廉價化了。蘇嘉全嘴裏四百元的加碼,或蘇貞昌眼中四億元的免費,金光閃閃,卻都是“老梗”,不知能否獲得廿一世紀多數市民的喝采認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