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與白道 如何看臺灣社會的公道?

時間:2010-06-07 09:05   來源:台灣網

  臺中角頭老大遭槍殺,引爆了島內對警界風紀的強烈質疑。臺灣《聯合報》5日社論指出,在外界一步步追問下,臺中警察與黑道的奇特交往像洋蔥般一層層被剝開;但其間最終的真相是什麼,臺“內政部”應成立專案小組查個水落石出,絕不能因胡木源下臺即草草了事。

  全文摘要如下:

  臺中警察跑到“從良”黑道大哥的公司裏去泡茶。以翁奇楠過往的“輝煌”紀錄,若不知其背景,不配當刑事警官;若明知其過往,卻不顧瓜田李下,呼朋引伴進入人家的密室裏去“泡茶”,甚至還公然差遣部屬開車搭載前往;這若非愚昧至極,就是習以為常到不辨黑白了。

  正因為這四名官警失去了正直在先,所以槍擊發生時,他們便失去了當下挺身執法的勇氣,在調查時又錯失了誠實面對的機會。如此,一關一關失去了理直和氣壯,甚至可能要串供造假、欺瞞上級,最後把警界的集體榮譽也一起葬送了。追根究柢,為了貪圖別人一個泡茶間的小便小利,逞點警官的便宜威儀,卻把警察的公權力形象一舉賠光,代價實在太大了!

  泡茶論友,原是很有情味的民間文化;但在這個槍擊情境裏,卻是以一種變形出現。試想,臺灣幾名現職與退休官警相約,在設有密碼鎖的黑道招待所裏泡茶,這是什麼名堂?最值得玩味的是,這家所謂“生技公司”究竟在研發什麼,沒有人説得清楚;因為既查不到公司立案紀錄,現場也看不出任何辦公的跡象。那麼,是否一個昔日黑道角頭假借“生技”的招牌,便就地漂白,連官警也被納為他的“營業對象”了?

  當局要向黑道“宣戰”,喊起來容易;問題在,對於那些漂得半黑半白的惡勢力,上有政治護航、外有企業包裝、內有官警打點,這樣的戰役要從何打起?

  事實上,這次臺中市的槍擊案,只是折射了臺灣黑白兩道曖昧關係的一個小縮影。李登輝時代,曾啟動了一波黑道從政、就地漂白的風潮,許多地方議會自此淪為“黑白共治”之鄉,即使歷經兩次政黨輪替也無法光復。在這些地方,黑白兩道的共識,往往能輕易超越藍綠的政治藩籬,彼此攜手合作共蒙其利。那樣和平共榮、漁利分贓的景象,恐怕比臺中市的街頭槍擊要更令人驚怖。

  在任何社會,奢言要消滅黑道,可能都只是天真的妄想。然而,當局至少要努力做到縮小“灰色地帶”,保持黑、白之間的界線清晰;那樣,法律的規範才不致無從著力,基層警察置身其中才不致不知如何自處。這樣的課題,並不是簡單的事。

  以過去一年的治安成績看,臺中市的表現其實不算最差:暴力犯罪率在全臺居第四,刑案發生率排名第八,竊盜發生率居第二;而這三項犯罪率名列前茅的,都是高雄市。因此,藍綠陣營大可不必為了選戰,而刻意互相醜化或落井下石,畢竟我們只有一個臺灣。臺中市更大的問題,其實是破案率偏低。作為中臺灣的休閒及消費中心,臺中市很容易成為黑道犯案的據點,但罪犯也很容易四處逃竄藏匿。這點,“警政署”必須加強跨縣市的警政合作,才能提升破案率。

  事發後,“警政署副署長”伊永仁説:社會不能對警察期之如聖賢,卻又棄之如敝屣;需要時,期待警察如綠巨人浩克,討厭時,就視之如過街老鼠。此種説法,顯然失諸偏頗。其實,臺灣民眾對警察的角色與貢獻,皆抱肯定、敬重與感謝之忱;我們只是不認為官警應當出現在密碼鎖後面的黑道泡茶間裏,並面對兇案卻逃之夭夭。如果連“副署長”也不能正確解讀這樣的民意,還談什麼知恥知病?

  黑道殺手當街以行刑手段殺人,當然是治安惡化的表徵;一群官警聚在角頭的生技公司裏泡茶,則是公權力傾腐的惡兆。前一個案子,有待“警政署”策力偵破;後一個案子,就要看馬當局能開出什麼好藥方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