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唱主角的海峽論壇可為兩岸做出更大貢獻

時間:2009-05-19 15:28   來源:台灣網

  首屆海峽論壇5月15日至22日在福建舉行,被稱為“歷來規模最大兩岸交流聚會”的這場盛會,聚集了臺灣企業界與各界民間人士,其中各黨派代表成了新聞的亮點。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在眾多與會代表中,國民黨副主席、桃園縣長朱立倫及臺中市長胡志強、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等人尤其閃亮,搶了最多的鏡頭,同時他們也發揮了“名人效應”,把這次盛會的新聞熱度拉高,因而引起廣泛的注意,擴大了盛會的影響力。

  社論説,這次海峽論壇的主題是“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基本執行方式是組織兩岸民間各行各業進行全方位的“大交流”,截至目前為止,它已達成了下列成果:

  第一,建立了一個新的交流平臺。兩岸之間目前已有兩個主要的交流平臺,一個是海協會與海基會組成的“兩會平臺”,另一個是中國共産黨與中國國民黨組成的“國共平臺”。這兩個平臺是屬於政策性的。如今,以海峽論壇為基礎所建立的新平臺則是屬於民間性質的,它理應能忠實反應民間對兩岸關係的真正看法,而對政策面帶來實質的影響。

  第二,創造了一塊兩岸關係的“實驗田”。本次海峽論壇舉行的地點福建,此刻正在牽頭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該經濟區主要面向臺灣,準備首創與臺灣進行産業對接,並就兩岸交流新舉措,在此做“先行先試”。換言之,“海西”是兩岸關係的一塊“實驗田”。它理當能以全新的思維,為海峽兩岸試驗出具有突破性的合作交流新模式。

  第三,開啟了一種多元化的兩岸交流架構。本次海峽論壇的課題,廣及經貿、航運、區域經濟、文化、藝術、教育、民俗、旅遊等層面,堪稱為歷來題材最豐富的兩岸交流盛會。由此也描繪出一種多元化的兩岸交流架構。它應該可以昇華為一種新的生活樣態,而為兩岸民眾帶來實益。

  在上述的基礎上,大陸準備未來每年都舉辦一次海峽論壇,主題將鎖定既有的“民間基層全方位大交流”。至於舉行地點,亦以福建為原則。

  社論對此表示基本表示認同,但也指出:為了促使海峽論壇能對兩岸交流做出更大貢獻,我們也要提出一些建議。

  首先,海峽論壇應考慮在兩岸輪流舉行。這也是臺中市長胡志強于本屆論壇場合公開提出的看法。具體地説,如果海峽論壇每來年在臺灣舉行一次,則臺灣人士將成為“共同主人”,享有一半的“主場優勢”,如此必較能暢所欲言,更多地反映臺灣民間的真正需求,而使兩岸關係發展更加貼近民眾。否則,海峽論壇持續在大陸舉行,臺方人士一直是客人,基於做客之道,發言總有所保留,也可能使論壇結論失真。這畢竟會使辛苦籌辦者事倍功半。

  其次,應將經貿設定為論壇主要課題。在兩岸各項交流中,經貿無疑能為兩岸民眾帶來最大也最看得見的福祉。在這個前提下,未來的海峽論壇不但應以經貿作為首要課題,且應儘量以突破性、前瞻性的經貿課題作為討論的焦點,以期對兩岸經貿發展,發揮實質性的帶動作用。誠然,海峽論壇之首次舉辦,突出一下政黨人物,有助論壇造勢、宣傳,乃無可厚非。但長遠來看,應儘早讓經貿“擔綱演出”,那對民眾才真正最有實益。

  社論最後強調,還有一項建議就是讓海峽論壇首次的舉行地點,福建或“海西”,確實扮演“具經貿魅力交流平臺”的角色,而不只是“一年一度發熱”的兩岸交流平臺。因此,“海西”建設計劃,包括其與臺灣産業對接計劃應趕緊推動落實,必要時應成為下屆海峽論壇之重點課題,以凝聚兩岸人士智力,收集思廣益之效。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