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僑報:傳承中華文化是海峽論壇的最佳切入點

時間:2009-05-19 09:50   來源:台灣網

  首屆“海峽論壇”儘管是經貿唱主角,但文化活動中紛呈出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和閩都文化等等祖地文化的特色。《日本新華僑報》18日發表署名文章説,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共同傳承的中華文化,係起了兩岸交往的情感紐帶,或許成為兩岸人民放下歷史包袱、摒棄意識形態、全面深入交流的最好切入點。共同的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要素,也是這個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軟實力。

  文章摘錄如下:

  海峽兩岸,萬千民眾,不知道有多少人吟咏傳誦過余光中先生那首小詩——《鄉愁》。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鮮活而具體的生活畫面,將祖國分治未得統一的鄉愁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今,兩岸關係已然站在歷史新的起點上,那一張張郵票、船票都交付運用在“大三通”蔚藍的航線上,可以告慰那些在一座座“墳墓”中念茲在茲心願變成遺願的父老鄉親。那一灣淺淺的藍色海峽,正在傳遞著地緣相親、血緣相親、文緣相親、商緣相親、法緣相親這種種的血脈之親。

  於是,矚望著5月15日至22日期間在福建廈門、福州、泉州、莆田等地舉辦的首屆“海峽論壇”,有人套用余光中先生的句式,激情吟出“一道淺淺的海峽,福建在西岸,臺灣在東岸”,它們猶如祖國東南血脈相連的美麗雙翼,意欲展翅飛翔。

  回首近年的時光裏,兩岸各種級別、各種層次、各種話題、各種業界的論壇已經目不暇接數不勝數。但是,只要細細觀察在福建舉辦的首屆“海峽論壇”,就可以發現其中獨有的幾抹亮麗之色,解讀出全新的時代訊息。

  從人數上看,為了參加這次論壇,擁有廣泛代表性的8000多名同胞從臺灣各界別和各縣市跨海而來,他們與數萬名大陸各界人士共同參與18場以弘揚中華文化和共促經濟發展為主旨的論壇活動,形成兩岸開展民間交流30多年來規模最大的盛會。

  大陸國臺辦主任王毅會前指出:“海峽論壇不論界別,也不論觀點,只要願意來,我們都歡迎”。這種敞開大門辦論壇的方式,不僅顯示出一種宏大的包容,更顯示出一種民族的情懷。而涵蓋全臺各地的8000多人能夠與會,也顯出一種民心的向背與民意的趨勢。

  從人員上看,這次論壇的臺灣與會者幾乎都是來自於民間,特別許多是來自於臺灣中南部。即使是國民黨副主席朱立倫、民進黨黨務顧問許信良(原民進黨主席)或是各縣市藍綠顏色不同的執政者、民意代表及鄰里代表,他們也都是以民間社團負責人的名義出席。政治的色彩在這裡刻意被淡化,麻煩與聯想在這裡刻意被回避,這裡凸現的基層的力量、民間的力量、一家人的力量、民族的力量。

  一種聲音出現了。民進黨顧問、原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參加海峽論壇接受採訪時作出表示,兩岸間既然有國共論壇,那應該也有一個“民共論壇”,應為民進黨跟共産黨提供一個對話平臺。固然,許信良今日並不是民進黨的主流,許信良的講話也不能完全代表民進黨的態度,但這番話語顯示出的是一種態度、一種需求。大陸與臺灣,黨與黨之間需要溝通與交流,但許多時候,比黨際交流更重要的是民間“草根”的交流、是民族的交流。

  從內容上看,首屆“海峽論壇”儘管是經貿唱主角,但文化活動中紛呈出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和閩都文化等等祖地文化的特色。共同的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要素,也是這個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軟實力。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共同傳承的中華文化,係起了兩岸交往的情感紐帶,或許成為兩岸人民放下歷史包袱、摒棄意識形態、全面深入交流的最好切入點。

  江入大荒流,潮平兩岸闊。縱觀首屆“海峽論壇”,一個大寫的“和”字滲透其中,聲聲呼喚並迎接著中華民族的大和解。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