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大校長:辦優質大學才能吸引大陸學生

時間:2009-02-01 09:46   來源:香港中評社

  香港中評社第三次高層訪問團第三次訪問臺灣期間,拜會並訪問了臺灣最大的私立大學——淡江大學的校長張家宜,張校長就兩岸教育、學術交流方面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把自己的大學辦好是最重要的,否則就沒有吸引力,”要“創建優質、精緻的大學迎接陸生的到來”。

  專訪文章刊登在剛剛出版的《中國評論》月刊二月號上。文章內容如下:

    淡江大學是臺灣最大私立大學

  中評社訪問團:淡江大學的發展成就令人敬佩,請問張校長,為什麼將未來的目標定位為“精緻大學”?“精緻大學”是一種什麼樣的涵義?其次是學校在軟體、硬體方面,包括教學設施、教師等,如何適應“精緻大學”的發展方向?

  張家宜:我們的目標是向優質、精緻方向發展。由於我們是私立大學,所以不能在經費上與公立大學相比,從政府得到的經費一般也就是百分之十左右,其他的百分之九十就需要自己籌措。而學生的學雜費,政府是有規定的,不可乙太高,限制得非常嚴格。應該説,私立大學每年的經費問題是比較辛苦的。

  淡江大學還算是比較幸運,早年發展得比較順利。目前我們的規模已經達到兩萬七千多學生,是臺灣地區私立大學中規模最大的。一者是過去的努力使我們有了這樣的規模,不斷發展硬體,隔幾年就用積累的錢蓋樓,慢慢累積到了今天的規模。兩萬七千這個數字,我們十年前就已經達到了。目前我們的校區已經是滿飽和的了,所以也沒有打算再增加。在硬體方面,我們也已經比較完善了,基本上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樓。

  2007年我們做了一些合併的事情,就是將一些係所進行調整,先進行內部整合。就是我們在量的部分不再增加,但是從品質著手改進,向優質、精緻發展。

    淡江大學最早設立兩岸事務小組 兩岸教育交流的新思考

  淡江大學在兩岸交流的部分發展得是比較早的。作為私立大學,我們在交流方面比較有彈性。實際上1991年就與廈門大學開始交往了,那個時候兩岸可以説剛剛解嚴可以有接觸。因為公立學校的管理者是公務員身份,那個時候不適宜與大陸接觸,而我們比較方便。可以説,淡江大學是最早與大陸開展學術、教育交流的。

  早在那個時候,我們就覺得未來的兩岸交流乃是一個趨勢,所以在一九九三年淡江大學就成立了一個兩岸合作小組。我在一九九四、一九九五年擔任副校長的時候,就兼任兩岸合作小組的召集人。這個小組的召集人一直都是由副校長兼任,表明學校對兩岸合作非常重視。我們在那個時候就鼓勵我們的學者與大陸交流,早期甚至是對兩岸交流的機票、住宿實行全額補助,因為我們知道兩岸的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教授插話:淡江大學是全臺灣大學面第一個設立兩岸事務小組的,也是第一個有固定編列預算的,當時每年就有一百萬人民幣左右。至今在臺灣的公立、私立大學面,也是唯一既有專門的編制,而且有專款的兩岸事務小組。)

  前幾年,兩岸學界的交流是淡了一些,如今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對於交流,我們有一些新的思考,也有一些新的安排,比如我們已經和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大學有交換學生的安排,而且交換的時間越來越長。

    如果臺灣承認大陸學分 會有更多交換生到大陸

  中評社訪問團:馬政府上臺以後,兩岸交流推展得很快,那麼張校長對招收陸生方面以及其他教育交流方面,有什麼思考?作為最大的私立大學,在這個方面有沒有什麼安排?

  張家宜:我們是非常樂意朝這個方向去做。淡江大學目前與全世界103個姐妹學校之間交流非常活絡,2008年就有452位學生在大三的時候出國一段時間,大多數會長達一年。先前我們的學生到大陸交換,時間只有兩個月,關鍵是在大陸學習的學分臺灣還不承認。我們是鼓勵學生到臺灣以外的地方互換交流,如果政府能夠承認大陸學分,大陸將是一個很好的點。我們的學生也可以到那邊去一年,不必像現在這樣只能有很短的時間。

  從我們學校而言,當然是樂見早日開放陸生來臺學習。

  (戴萬欽副校長插話:對於陸生來臺,還要看政府的政策,可能會實行聯招的方式,以免臺灣的大學自己去競爭。我們目前就是與大陸的各個學校接頭,把自己的知名度打開來。如果屆時真的可以單獨招生的話,我們就有了一定的優勢。)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