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善背後 蔡英文顯露政治“鋒刃”

時間:2011-03-22 10:30   來源:台灣網

  蔡英文借馬鶴淩打擊馬英九的身份和家族認同。美國《世界日報》21日社論指出,從蔡英文消費馬鶴淩的舉措固然可以看出蔡英文的兩面性,即理性問政的溫和形象和激化民粹的淩厲鋒刃,乃至缺乏現代社會知識份子寬容多元的基本素養;而這正是蔡英文的策略運用。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接受訪問時比較她和馬英九的不同,以兩人父親死後題款的差異作為對照,直指馬英九父親馬鶴淩骨灰壇上所題“化獨漸統”和蔡英文父親蔡潔生墓碑上所題“楓港”不同,意在傳達兩人認同的差異,而她蔡英文就是“在地”的臺灣人,馬英九若是個孝子,就該是個“統派”。 

  此話既出,當然很難回收,也招來不少批評;均集中于蔡英文不該拿馬英九先人的種種論定後人,指責蔡英文為爭取支援,不惜激化民粹,拿“血統論”作為藍綠的區隔,和開放社會的多元思想更是背道而馳。 

  論者或謂蔡英文的意識形態與其説是民進黨的非典型,不如説蔡英文較諸深綠但知民粹者毫不遜色,過去所以會贏得理性問政的形象,只是用溫和的語言包裝,若非拿馬父骨灰壇上的文字作文章,還真看不出蔡英文的民粹本質。 

  推敲蔡英文所以有此比較,當然是要拿“統獨”來區隔藍綠,而且這就是蔡英文的策略。正是馬英九父親骨灰壇上有“化獨漸統”這四個字,讓蔡英文找到了話題。借由“化獨漸統”,蔡英文毫不費力地給馬英九戴上了“統派”的帽子。是以焦點在“化獨漸統”四字,而非蔡英文消費馬英九的先人而已。問題出在何以批評者都忽略了“化獨漸統”。 

  蔡英文或可借馬鶴淩打擊馬英九的身份和家族認同,也可領略蔡英文的“隔山打牛”和“棉裏藏針”的手法。從蔡英文消費馬鶴淩的舉措固然可以看出蔡英文的兩面性,即理性問政的溫和形象和激化民粹的淩厲鋒刃,乃至缺乏現代社會知識份子寬容多元的基本素養;而這正是蔡英文的策略運用。 

  必要指出:批判蔡英文的同時,卻舍“化獨漸統”而不論,可謂失焦。蔡英文爭取黨內初選卻拿馬英九捉對廝殺,除了自我提升對話高度外,就是要來個“統獨”分明。 

  再就蔡英文不直接給馬英九戴上“統派”的帽子來觀察,迂迴拿馬鶴淩的認同下手,也存在無從著力的吊詭。蓋馬英九上任以來的表現,就綠營而言,實在找不到可以下重手的軟肋;其次是“獨派”論述因兩岸和平發展對臺灣總體經濟確有正面效益,不再具有説服力,有“獨派”人士甚至形容,“臺獨”非僅已落入意識形態的黃昏,且已進入最寒冷的冬天,打馬的力道也隨之驟減。 

  在藍綠皆存在吊詭的情況下,與其説蔡英文拿“化獨漸統”區隔馬英九,不如説蔡英文兼要借此區隔黨內其他競爭者。是以蔡英文挑起“化獨漸統”的爭議,外而對藍,內而對綠,都可形成有效的區隔和對比作用,是不折不扣的“一石兩鳥”。蔡英文又何嘗不知會因此招致批判,甚且引起各種不同迴響,同時也可檢驗藍營的基調究竟何在。 

  答案或就在:一切都是為了明年“大選”。蔡英文還要先闖過黨內初選這一關,但可以預料,不論民進黨由誰出線和馬英九決勝,都得面對兩岸和平發展的現實,都得面對中間絕大多數選民,都得走中間路線。但就“臺獨”氣勢和消長論,“化獨漸統”反而會是未來活生生、且最貼近現實的選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