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數據支撐改革

時間:2015-06-30 17:13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以科學數據支撐改革

  一般而言,一場戰爭或戰役戰鬥,出頭露臉最多、發揮作用最大的往往是衝鋒陷陣、攻城略地的突擊力量。因而無論平時還是戰時,人們最看重突擊力量的建設和運用。於是也就經常出現“大炮與黃油”之間,人們更關注“大炮”;在“牙齒與尾巴”之間,更關注“牙齒”的現象。

  越戰之後,美軍曾發生過“牙齒與尾巴”的比例之爭,即如何界定一支軍隊中擔負奪取陣地、摧毀目標或消滅敵人任務的作戰部隊,與向戰鬥部隊提供後勤支援部隊間的比例數值。因為對於前者來説,五角大樓每年都要對是否添置B-2轟炸機、核動力潛艇或某種其他造價昂貴的武器爭論不休,而對於伴隨著此類武器系統的輔助性“尾巴”卻少有問津。

  統計數據顯示,每一名陸軍戰鬥員、水兵、飛行員或海軍陸戰隊員均需30名左右保障人員,後者負責前者的補給,接轉他們的資訊,為坦克、軍艦和戰機加油、裝彈、維護,向他們通報天氣和敵情,教他們技能,保證他們的文娛活動。遇到陣亡者,還要負責接其“回家”安葬等。

  上述數據説明,空洞的説教往往誰也説服不了誰;抽象的議論,時常讓人難以找到準確的結論;武斷的思維,容易陷入顧頭不顧尾。現實中不善於運用數據求證,僅憑印象來決策、靠直覺來改革,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原本合理的部分,卻被當作不合理安排而被革除;原本屬掣肘的成分,卻被當作不可或缺的加以保留。

  軍事家克勞塞維茨説過,實現各兵種恰當比例的肯定數值是一個無法求出的“X”,可是各國軍隊卻從未停止過優選合理的編制。拿出數據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只有通過了解各要素的數量比例,方能知曉各要素在作戰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方能看清整個系統結構的性質和實質,方能把握改革取捨的維度和向度。簡言之,拿出數據就等於拿出證據。這項工作儘管説易行難,儘管很難做到精確,但只要盡力盡心去做,至少能達到八九不離十的程度。

  深入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需要我們“調整改革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部隊與機關的比例,減少非戰鬥機構和人員”。這是改變我軍弊端提升戰鬥力的關鍵一招,事到必需,勢在必行。其相互之間的比例數值調整到多小算合適、多大算合理,確實需要仔細推敲,依科學的數據來定奪。

  (來源:解放軍報)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