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國際局勢聚焦:世界越來越不安全了嗎?

時間:2014-12-26 09: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4年即將畫下句點。這一年,世界並不太平,載有數百人的MH370與MH17客機先後失事;恐怖主義多國蔓延;致命病毒危害健康;網路駭客使隱私暴露無遺……這一年,馬航、“伊斯蘭國”、埃博拉等,成為全球關注度最高的熱詞。這一年,航空安全、反恐安全、衛生安全、資訊安全,這些攸關人類生死存亡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寫下一頁頁觸目驚心的記錄,將被載入史冊。

  航空安全:不忘傷痛 業界洗牌

  對全球航空業來説,2014年無疑是一個特別的年份。100年前,商業航空誕生,開啟空中交通新紀元;100年後,多起重大空難令航空安全形勢遭到激烈質疑,馬航更深陷暴風“中心眼”,備受衝擊。

  MH370已“失聯”8個多月;MH17上298條鮮活的生命也永久逝去。導致這兩起事故的原因,卻至今雲山霧罩,無從定論。這兩起事故足以將馬航拖入破産深淵,不得不尋求政府救助;民航業大舉“洗牌”也就此觸發。

  人命關天,真相卻遲遲難産。分析指出,空難調查本身就很複雜,尤其在大國角力的情況下,遇難者更容易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外媒認為,MH17墜機的“罪魁禍首”,就是“加深”了烏克蘭危機的勢力。無論是誰有意或無意“擊落”了飛機,這場悲劇本就應該避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對中新網記者表示,MH1墜毀一方面是由於航空公司自身風險意識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説是地區衝突帶來的複雜後果。

  人們意識到,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可能出現意料不到的事故,航空安全隱患,絕不容忽視。專家指出,航空事故具有突發性、偶發性,對各類交通工具的統計顯示,結合載客數量、運輸距離、裝備技術、檢修保養、出事幾率等因素綜合評比,飛機仍可以説是目前“最安全”的出行方式。國際民航組織已著手確立更高標準,試圖為民航構築堅不可摧的“安全網”。

  2014年度漢字,馬來西亞選出了“航”字。但願新的一年,世界不忘傷痛,繼續起航。

  反恐安全:IS作亂 “獨狼”入城

  今年,一個不為外界所知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擴張,擁兵自重,徹底攪亂了美國退出中東的步伐,成為奧巴馬最頭疼的“噩夢”之一。

  奧巴馬競選時曾承諾讓美國遠離中東戰爭的泥潭,但隨著“伊斯蘭國”的張狂進逼,他不得不調整策略,讓美國軍機重新盤旋于伊拉克、敘利亞國境上空。美國盟友也紛紛入夥,共同打擊這股恐怖勢力。

  在全球多地作亂的極端勢力,還遠不止於此。在非洲,“博科聖地”綁架兩百女學生,強迫其“嫁給”恐怖分子;在巴基斯坦,“塔利班”突襲軍校,犯下掃射百餘師生的血案。在歐洲,一些“聖戰”分子正利用申根簽證滲透入歐,四處流竄,令歐盟防不慎防。

  但更令西方心驚的是,以往自視為“安全天堂”的加拿大,也成了“獨狼”襲擊的目標,繁華都市心臟地帶——雪梨街頭咖啡館的浪漫,也被槍聲擊碎。專家警告稱,相比類似于“911”式的恐怖襲擊,“獨狼”們將對西方造成更為持久的威脅。越來越多西方人受到極端主義影響,讓當局難以偵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分析稱,當前,全球反恐形勢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是像IS這樣與政治緊密結合的極端勢力逐漸崛起,另一方面,一些恐怖勢力四面分散,呈現出突發性更強和具有偶然性的特點。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高祖貴則指出,今年國際安全形勢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極端主義態勢處於上升趨勢,恐怖主義對全球安全的影響仍然較大。

  衛生安全:恐懼比病毒更可怕

  另一個牽引世界神經的高頻詞,則是“埃博拉”(Ebola)。一年來,埃博拉疫情不僅對非洲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重創,對非洲以外的人來説,它也意味著一場人類需要嚴陣以待的大規模公共安全危機,意味著對生活真實的威脅,而不再只是新聞。在美國出現埃博拉病例後,民眾一度談“埃”色變,搶購防護面具等用品,專家由此呼籲恐慌比病毒本身更可怕,需要理性應對。

  社科院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接受採訪時指出,總體來看,這次危機暴露了西非衛生系統的薄弱、有些國家缺乏足夠藥物和治療方法。國際社會因反應滯後和缺乏對風俗文化的敏感性,也難辭其咎。

  隨著疫情升級,多國醫護人員、現金、防護裝備、移動實驗室等援助源源不斷深入抗疫前線;疫苗研製也加緊進行。人們在前線後方,演繹著與“死神”搏鬥的感人故事。12月初,世衛組織首次承認埃博拉疫情有所緩解。12月中旬,美國《時代》雜誌公佈精心挑選的年度人物,身著防護服的抗“埃”鬥士作為一個群體當選。

  然而,到目前,這場疫情已奪走7000多人的生命,近20000人遭到感染。賀文萍表示,抗擊埃博拉仍是一項艱巨任務,樂觀估計,未來半年內會有較大進展。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型病毒,國際社會應當提高警惕,重視疫苗研發,做好防控工作,加強環境衛生系統建設,促進人和自然和諧共生。

  網路安全:“心臟出血” 駭客猖獗

  網路上看不見的“無形”威脅,危險性並不比看得見的要低。在地球人通過網際網路日益緊密關聯的“大數據時代”,來源不明、動機不純的駭客攻擊層出不窮。對抗網路安全威脅,已被列入多國政府的重點日程表。

  “破殼”、“心臟出血”等引發網路安全人士恐慌的程式漏洞,使人們不得不為前輩們的疏漏“買單”。利用這些重大漏洞,不要説企業,就連技術含量最高的軍方和政府系統,也能成為駭客唾手可得的“獵物”。此前,上千家歐美電力和能源公司就被名為“能源之熊”的電腦病毒侵襲,駭客能輕鬆通過輸入命令代碼讓發電系統故障,甚至全面癱瘓。

  駭客也入侵社交網站,令多名好萊塢女星的裸照在網上傳播,好萊塢一時間人人“自危”。明星也好,普通民眾也好,個人隱私都岌岌可危。關於隱私、安全與侵犯行為的討論,自斯諾登曝光美國國安局大規模監控項目後並未平息,反而越發激烈。

  網路攻擊對國家關係的影響,也令人警醒。近期,新力影像娛樂公司遭黑案,引發美國朝鮮“口水戰”,美方指責朝鮮駭客發起了攻擊,朝方則反擊否認。12月23日,朝鮮網路陷入大規模的短暫癱瘓,朝方稱是因為遭到了“海外攻擊”。雙方各執一詞,令本已不睦的美朝關係雪上加霜。

  崔洪建指出,資訊化實現了人的互聯互通,但同時駭客攻擊和網路泄密是不可避免的。從國家安全層面來説,各國要合作確立規劃,提高風險意識,防止錯判,降低恐慌。從個人層面來説,國家應對公民隱私提供一定的保護。自身也要加強自我教育,提高防範意識。(查雲帆 孔慶玲 王忠會)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