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獲勝後得到毛澤東盛讚
7月16日傍晚,臺灣的廣播宣布已經“佔領了東山島”,並要慶祝“大捷”,其實戰地指揮官胡璉已感到十分沮喪。他看到傘兵奪取渡口失敗,解放軍增援部隊已經進島,最後的希望是攻下公雲山這個制高點,還有可能打敗數量遠少于自己的對方部隊。盡管國民黨軍不擅長夜戰,胡璉仍讓部下發起一次次夜襲,結果一次次被公雲山守軍打了下來。
在八尺門渡口,因解放軍靠有限的木船渡海,加上要躲避國民黨飛機轟炸掃射,部隊進島速度不快。不過到17日淩晨,第31軍第272團已全部上島,第28軍和第41軍的先頭部隊也已經上島,島上兵力已達到5000人以上。當時福建軍區首長的決心是,待2個師增援部隊全部到達,兵力增至2萬人而對敵佔有優勢後,再發起全面反擊。當時島上一些沒有撤退的黨政幹部也指揮民兵,對國民黨軍不斷採取襲擊,這又擾亂得敵人時刻不安,有力支援了解放軍作戰。
17日上午7點,胡璉得知解放軍增援部隊已大批上島,為避免被殲急忙收縮兵力準備撤走。上午10點,解放軍發現國民黨軍已動搖,盡管此時兵力只相當敵之一半略多,仍決定立即開始反擊。中午前,解放軍分三路投入攻擊,國民黨軍以一部掩護,主力則開始登船。
此時解放軍實施反擊,除了兵力不足,頭頂上還不斷有敵機盤旋轟炸和掃射,國民黨軍的艦艇上的火炮也實施攔截。不過指戰員們,以分散多路的方式避開敵優勢火力,衝到敵前實施近戰和肉搏。17日下午,解放軍第41軍增援部隊攻下了虎山,接近了國民黨主要登船地點湖尾灘,第28軍和第31軍增援部隊奪取了接近海邊的各制高點。不過,當時解放軍沒有海空軍力量,還無法攔截國民黨軍撤退。至黃昏,解放軍消滅了國民黨軍的少量掩護部隊,胡璉率領其他部隊從海路逃回金門。
據比較可靠的統計,在東山島戰鬥中,解放軍以傷亡、失蹤1250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3379人 (其中斃傷2477人,俘虜842人) ,還擊毀坦克2輛,擊沉小型登陸艇3艘,擊落飛機2架。臺灣宣傳機構當時吹噓“完成任務成功轉移”,後來其戰史卻基本諱談此戰。
東山島戰鬥期間,毛澤東對戰況十分關注,曾親自到總參作戰室,並詢問這是否是敵軍掩護其他方向的行動。戰鬥結束後,毛澤東指出:東山戰鬥不光是東山的勝利,也不光是福建的勝利,而且是全國的勝利。
解放軍總參謀部在東山戰鬥勝利後總結了兩條主要經驗,一是在沿海的防禦地段上對坑道工事不可多修,也不可不修。多修,會造成大量人力財力浪費,而且又將使部隊分兵把口;不修,則少數守備部隊如遭優勢之敵突襲,在暴露的地面上或僅有野戰工事依托是難以持久的。二是福建軍區的部隊能及時控制幾百輛機動車輛,可隨時用于機動增援,也是戰鬥勝利的重要原因。
胡璉後來在回憶錄中說,進攻東山島“準備階段的工作無疑做得相當出色”,使中共方未做出任何實質上的對抗準備。不過他抱怨由于“西方國家的插手,使得部隊最終沒有能夠完全貫徹其戰役想定,因而導致戰役後期的失利”。他把失敗責任推諉于美國,明顯是洗刷自己。從解放軍方面看,對國民黨的進犯目標和方式確有估計不準,臨機反應水平卻很高。
東山島戰鬥的勝利,是大陸軍民反擊臺灣國民黨軍竄擾的最大一次勝利,隨後朝鮮停戰也于7月27日實現。此後臺灣國民黨當局除派遣武裝特務外,作戰部隊從此停止對大陸沿海的登陸襲擾,解放軍則發起了在東南沿海的一江山島等登陸戰和海空攻擊。歷史證明,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口號,只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囈語,這既為東山島之戰所證明,也是歷史大勢所決定。60年後的人們再看此仗,一方面仍會為當年解放軍守島部隊的英勇精神所感動,另一方面也會感嘆前輩們提出的“解放臺灣,統一祖國”的任務之艱巨。(《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