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島戰鬥:蔣介石“反攻大陸”夢碎

時間:2014-11-05 08:57   來源:人民網

   今年7月16日,是國民黨軍隊對解放軍進行的最後一次登陸進攻戰──東山島戰鬥發生60周年。回顧國共幾十年的交鋒,可看出東山島戰鬥規模並不大,卻是臺海軍事鬥爭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東山島,是福建沿海第二大島,同大陸僅相隔一條約500米寬的八尺門海峽(現在已由海堤和大陸相連成了一個半島)。該島處于閩粵兩省交界處,東臨臺灣海峽,南臨廣東的潮州、汕頭,歷來是海防軍事要地。1953年7月16日,蔣介石將此島當成最大的一次“反攻”展示舞臺,當地演出一場登陸與反登陸的激戰劇目。

   80年代筆者撰寫《金門之戰》一書時,曾採訪過當年在軍委和華東軍區主管過這次作戰的老領導,也查看過國共交戰雙方的歷史資料,深感這一場殲敵不過數千的作戰在解放軍戰史上雖然只算一場小仗,卻使蔣介石父子從此不敢再採取攻勢,所謂“反攻大陸”只成為一句凝聚島內國民黨人的口號而已。

   蔣介石籌劃反攻

   東山島登陸戰的發生,是當時的國際戰略形勢所促成,也反映出當年中國的國共雙方同美國復雜的“三角”關係。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剩下50多萬軍隊連同100多萬官員和眷屬逃到臺灣。當時中共中央確定了“解放臺灣”的作戰規劃,美國為防止新中國倒向蘇聯而宣布“無意幹預臺灣形勢”,國民黨當局在1950年上半年一度感到危若累卵。不過,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以朝鮮戰爭爆發為借口,宣布出兵朝鮮的同時也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

   過去國內有些人曾認為,是朝鮮戰爭導致美國幹預臺海而使臺灣問題無法解決,其實若仔細研究一下美國早在80年代按30年解密期而公開的檔案,便可知道這一看法並不正確。美國決策層下決心幹預臺灣,關鍵因素是1950年2月中蘇簽訂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4月間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文件便標志著要在遠東採取“強硬”手段,對南朝鮮、臺灣都要控制,利用朝鮮內戰為由派軍隊入臺只不過是臨時找來一個借口。

   美軍“協防”臺灣,使蔣介石感到其立身的基地從此無憂,便提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不過此時國民黨軍除去機關、勤雜人員,能作戰的部隊不過30萬人,臺灣因人口少又沒有多少後備兵員,而解放軍僅華東軍區在1951年就有100萬人左右,內地還有雄厚的後備兵力。何況解放軍是勝利之師,國民黨軍則是新敗之軍,蔣介石政權在大陸上剛剛人心喪盡,沒有什麼可依靠的社會基礎。當時解放軍領導機關內部都議論,如果國民黨軍大舉登陸,“真要開歡迎會”,這就能找到一個求之不得的殲滅殘軍的機會。

   蔣介石也深知憑自身之力無法反攻大陸,因此一直要求美國參戰。美軍在朝鮮這一局部戰場尚且沉陷難拔而無法打贏,自然不願再涉入中國內地,卻鼓勵國民黨軍襲擊大陸沿海,以此牽制中國軍隊的力量,從戰略上配合在朝美軍作戰。

   1951年內,國民黨軍對大陸沿海進行了數以百計的小股竄擾,大都遭受覆沒性打擊。1952年國民黨將攻擊規模提升到團一級甚至更高,在浙江沿海仍屢次挫敗,卻在10月間進攻福建南日島時佔了便宜。進攻南日島時,國民黨軍投入陸軍9000人登陸且有海空軍掩護,解放軍守島部隊連同增援部隊僅1400人。經兩天激戰,國民黨軍雖傷亡近千人,解放軍卻死亡、被俘1300多人,全島失陷三天,政權也遭摧毀。解放軍調集重兵反攻時,國民黨軍卻以“抓一把就走”的方式撤退。中央軍委和福建軍區經過此仗敲了一記警鐘,又重新思考沿海守備和反登陸竄犯問題。

   缺乏海空力量的一方防守漫長的海岸時,如處處分兵守衛,很容易陷入防不勝防、被動挨打的態勢。當時僅福建省海岸線就長達1000多公里,又有幾十個大、中島嶼,當地解放軍只有10萬多人,又沒有海軍、空軍進駐,因此只能採取以少數部隊守備要點,在縱深配備機動兵力隨時準備增援。由于駐閩解放軍大都是徒步的步兵,平時沒有多少汽車,便同當地交通運輸部門實行了協作,規定了如遇緊急情況地方民用商車、客車立即卸貨下人,車輛全部集中歸軍隊使用,並事先進行了演練,這就保證軍隊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機動。

   對國民黨可能進攻的島嶼,解放軍也增強了守軍。東山島在1952年只有一個營守軍,1953年初增加為一個公安團(編制小于野戰部隊)1200余人。通過學習在朝鮮部隊坑道戰的經驗,東山島守軍在全島制高點公雲山也挖了兩條坑道,能夠抗禦飛機和火炮的攻擊。

   事後證明,能掌握機動車,挖好坑道,這是後來東山島反登陸戰成功的兩個關鍵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