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董”牽引式火炮為何越活越滋潤?

時間:2014-11-04 10:10   來源:錢江晚報

  戰場,是一個殘酷的競爭與淘汰的場所。許多無用昂貴的過時武器,會被無情地送進博物館。然而,看上去非常沒有技術含量、沒有自行功能的牽引式火炮,在自行火炮大批出現後,卻依舊在各國陸軍中保留了一席之地,尤其是英美中俄等軍事強國,競相研發超輕型牽引式榴彈炮。

  為何看上去“老古董”牽引式火炮,在實現了機械化的陸軍中,居然會越活越滋潤?從1999年五六月間的印巴衝突中,可以看出這種看似“瘸腿”的武器,有著自行火炮無法取代的優勢。

  當時,印巴兩國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爆發邊境衝突。卡吉爾地區海拔高、山谷縱橫、交通極為不便,裝甲兵等陸軍重型武器無法派上用場。在衝突中,雙方主要依靠飛機和炮兵進行火力支援,其中陸軍炮兵的火力支援最為重要、可靠。衝突中,印度炮兵平均每天發射炮彈達6000發,在發起衝鋒前6小時內傾瀉9000多發炮彈。

  在卡吉爾衝突中,印軍FH-77式155毫米榴彈炮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該炮重達12噸,在高海拔地區大型直升機也難以吊運;而重型牽引車也難以在山谷縱橫的山區機動,衝突中印軍不得不把該炮“大卸八塊”,用卡車或直升機運到陣地上再組裝起來,耗時耗力,甚至6門火炮從海拔5400米陡峭山坡滑落掉進山谷。

  而印軍炮兵裝備的美制105毫米榴彈炮和蘇制122毫米D-30榴彈炮也參與了衝突,這些火炮重量較輕、易于快速部署,但是其口徑和威力不夠。

  正因如此,2012年印度耗資6.47億美元,向美國訂購了145門M777,裝備其部署在中印、印巴邊境的山地師。

  “牽引式火炮工藝相對簡單,成本低廉,因而組成炮群時是‘便宜量又足’,而自行火炮就要金貴很多,火力密度大大折扣。而且,牽引式火炮的可靠性好,維修保障比自行火炮更簡單。”張明透露,美軍打伊拉克,對城市里的步兵支援,依靠的就是牽引式火炮。“世界上沒有一國能承受得起陸軍機械化部隊全部換裝自行火炮的經濟壓力。”

  張明強調,戰時如果牽引車輛損毀,可以換臺牽引車繼續前進,不影響戰鬥單位的火力密度,而自行火炮一旦出現問題,車上的火炮就只能一塊趴窩了。

  戰場因素是多方面的,高科技武器有優越的性能,也會有不可避免的缺點。選擇怎樣的武器,不該出于一時跟風,而是應該從各國的實際環境和安全需求出發,只選最合適,不選最貴最先進,這才是真正理性的國防思維。

  本報記者 屠晨昕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